社属企业是构建新型供销合作社的支柱

作者:王小刚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08年04月17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一、社属企业在改革中壮大

  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下发后,各级供销合作社积极探索社属企业的改革发展,力图通过社属企业的振兴,使供销合作社走出困境,获得新生的希望。从近10年的实践看,社属企业的改革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调整结构,减亏增盈。各级供销合作社主要通过转、租、卖、破等多种形式,实行抓大放小,达到减少亏损的目的。通过该阶段的改革,供销合作社汇总亏损有所减少,有的地区甚至出现汇总赢利,但该阶段改革只能算得上是治标,一是改革并没有过多地触及产权制度、社企关系等深层次问题:二是相当一部分社属企业脱离了供销合作社系统,供销合作社的购销规模萎缩,丧失了部分农村市场,在农村城乡市场的主力军地位受到冲击。

  二是大力推行产权制度改革。 1995年5号文件下发后,为进一步解决社属企业深层次的矛盾,促进供销合作社的整体改革和发展,各地供销合作社开始实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社属企业改革。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产权明晰、社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新机制和新体制,各级联社对社属企业由“管企业”向主要“管资产”转变,逐步实现以出资人身份参与企业管理,使社属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使供销合作社出资人的地位真正得以落实。

  三是培育龙头,发展壮大。社属企业改制结束后,紧紧围绕各自的优势产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资源整合,改造经营网点,强化经营管理,组建一批赢利能力强、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使社属企业步入发展壮大阶段。

  目前,从总体上看,社属企业通过改革走出了低谷,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彻底的地区,发展势头较好。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尚待解决:一是企业发展水平差异大,两极分化严重;二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部分企业改制不到位;三是债务负担重,负债经营比率高,经营风险大;四是经营人才缺乏,管理跟不上,业务发展受到制约;五是未实行改制的老企业遗留问题多(人员、债务),进一步的改革面临困难。

  二、社属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社属企业对供销合作社整体效益具有重大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经济组织的本性,供销合作社作为集体经济组织,包括社属企业在内的各类经济实体,必定要追求各自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谈得上更好地为农服务。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内的经济实体中,社属企业更具备现代企业的特征,其掌握的经济资源较其他合作经济组织更集中,经济实力更强大,经营管理水平也更高,是供销合作社经营领域的主力军和正规军。因此,社属企业的经营效益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效益的好坏。此外,产业链条的联动作用还将放大影响效果。

  (二)社属企业是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载体。

  各级联社是本级社有资产的所有权代表,要达到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必须通过社属企业的经济活动来实现。社属企业,特别是各级供销合作社控股的社属企业,占有和使用着大量的社有资产,这些资产是供销合作社开展为农服务的本钱,而且必须努力实现增值来改善和提升为农服务的内容和功能,增强为农服务的实力。

  (三)社属企业是协助政府做好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小城镇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宏观政策的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微观经济活动来完成。近年的发展,部分县级社属企业发展较好,通过“企业+基层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基层社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发展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

  (四)社属企业是合作经济产业链条的核心。

  基层社和专业合作社扎根农村基层,与农民的接触最多、最直接,是组织农户生产、向农民提供服务的最理想的经济组织;而县以上社属企业具有物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优势,具备现代企业的特征,更适合于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合作经济产业链条中的社属企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居于核心地位。这种以产业链条连接起来的,由社属企业和基层社(专业合作社)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才能真正实现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市场连接起来的目标。

  三、社属企业成为供销合作社支柱前程远大

  新型供销合作社必须坚持以农村家庭经营为基础,坚持入社农民自愿,坚持对内服务和对外经营相结合,坚持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办社宗旨,这也是政府赋予供销合作社的根本任务。社属企业的改革发展必须高举为农服务的大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社属企业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为,才能争取有位。

  (一)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1、理顺社企关系,实现联社管理职能的转变。各级联社必须由“管企业”向主要“管资产”转变,建立和完善出资人制度,通过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来影响和控制企业的发展,把具体的经营管理权切实让渡给企业,避免“管得过死”或者“管理失控”两种局面的出现。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明确股东会(股东),董事会(董事)、监事会(监事)和经理层之间权力、责任和利益,建立相互制衡制度,形成清楚的利益机制和决策机制,通过有效的分配和激励办法,调动起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

  3、优化产权结构,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建立和完善社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优化产权结构。通过产权重组、企业并购、投资融资等多种形式,集中供销合作社优势资产,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利用资本的积聚效应,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为社属企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

  (二)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力求又好又快地发展。

  1、夯实主业,拓展项目,优化经营结构,扩大为农服务的产业规模和经营领域。农业生产和生活资料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是社属企业的传统主营业务,是保障农村生产和生活,助农增收,为农服务最直接的业务。通过引入现代流通方式,推进新网工程建设,改造和扩大经营网点,做大做强传统也业务,既是巩固企业的发展基础,也是巩固为农服务的基础。同时,围绕主业,向产业链条上下游开拓项目,拓展业务,寻求新的解决增长点,优化企业的经营结构,实现业务多元化,业态多样化,稳步推进企业经营规模不断上台阶,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为农服务的能力和空间。

  2、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以资本增值为己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社属企业的本质属性。避免亏损,实现赢利是社属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建立为农服务长效机制的保障。社属企业必须通过强化管理,合理调整经营结构,努力开拓经营业务等措施,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提高投资回报率,确保社有资产在为农服务中保值增值。但是,社属企业的经营在上规模的同时必须做到确保效益稳定和增长,避免讲规模、重政绩,急功近利地上项目,盲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而忽视经济效益和经营风险的做法。不能只讲规模,不讲效益,有无经济效益是决定社属企业能否存在的底线,是社有资本能否进入的准绳。规模再大的社属企业,如果没有效益,甚至出现持续亏损,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该停止的业务必须立即停止,该下马的项目必须果断下马,该关闭的企业必须坚决关闭。

  3、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控制经营管理风险。社属企业的改革发展必须重视财会、审计、业务管理、经营决策等内控制度的建设,建立起与企业经营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内控制度,明确责任、协调监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维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企业规模扩大,资金和产业链条延伸过长的情况下,更应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作用,通过管理制度和手段创新,确保生产经营资金的安全,规避投资决策的风险。

  4、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职业经营团队。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社属企业发展,特别是在企业规模扩大,向新的领域拓展时,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跟不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这既有管理制度上的问题,但本质上是人才缺乏,人员素质的问题。现在一些发展速度较快的社属企业往往出现有好多经营项目,却找不到合适的经营人选的情况。其次,联社作为社有资产的所有者,在社属企业经营内容、业态发生重大变化,产权结构呈现多样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如何管好和监督好社有资产,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样对联社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社属企业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的办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为社属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

  (三)联合发展,形成整体优势,提升全系统为农服务能力。

  市场经济是一种互补经济,社属企业与基层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企社合作,社属企业可以降低进入农村市场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将为农服务落到实处,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市场经济是一种分工经济,社属企业发挥各自的业务、产品、市场等优势,通过整合资源,联合发展,形成相关产业的龙头,共同应对市场竞争成为发展必然趋势。目前,社属企业的改制已基本结束,产权关系也基本理顺和明晰,这为社属企业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用资本的纽带作用,通过相互参股或控股来实现联合发展,提供了必要手段。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市场主体都有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权力。社属企业要实现联合发展,必须处理好利益分配机制,只有通过规则保障各自的利益,才可能实现供销合作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四川省供销合作社王小刚)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