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主流媒体对总社四届五次理事会议和“新网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会议盛况进行纷纷报道

作者: 来源:办公厅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27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5月26日新华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选举产生理事会主任
  
  新华网北京5月26日电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四届理事会第五次全体会议26日选举李成玉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
  李成玉在会上表示,供销合作社全系统将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发挥好主渠道作用,坚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不断壮大为农服务实力,进一步搞好农资供应和农产品购销,切实实现科学全面发展。
  
  5月27日经济日报13版: 实施“新网工程” 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新网工程”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已连续两年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两年来,“新网工程”在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统筹城乡市场发展,促进城乡贸易流通和农村经济建设等方面已经初显活力。如何进一步推进“新网工程”,使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日前在京召开“新网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会,结合典型经验进行了深入探讨。
  
全力推进“新网工程”建设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 李成玉
 
  在全国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于2005年提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以下简称“新网工程”)。此举一经提出,就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明确提出: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大事,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好事,是为农民服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办的实事。
  
  “新网工程”建设顺应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历史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流通作为沟通城乡经济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中央连续两年把“新网工程”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有关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对供销合作社开展“新网工程”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从去年开始,财政部设立专项,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把“新网工程”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统一部署,与新农村各项建设协同推进。全国有28个省(区、市)出台专门文件,明确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工商、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新网工程”建设已经成为各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新网工程”建设适应了扩大内需、拓展农民消费的客观要求,是便利农民消费、净化农村市场的重大举措。“新网工程”建设之所以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各个方面,在流通领域尤为突出。由于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消费不便利、不安全、不实惠的状况长期存在,既制约农民消费,也使农民备受“假冒伪劣”之苦。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现代化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商业文明。推进“新网工程”建设,把超市办到村,把现代流通服务延伸到户,把供销合作社传统经营网络与现代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结合起来,有力地改变了农村商品流通的落后面貌,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便利了农民消费。连锁超市和综合服务中心不仅成为农民的消费场所,也成为农民的休闲、娱乐、交流场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新网工程”建设密切了农产品产销衔接,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发展现代流通。作为由生产到消费的桥梁,没有现代流通就没有农产品的顺畅销售,也就没有现代农业。供销合作社的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是“双向流通”的网络,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密切对接的网络。通过农产品进超市、进网络,不仅推动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也带动了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广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网工程”正日益成为现代农业的强有力的龙头带动力量。
  
  “新网工程”建设促进了供销合作社改革,是实现供销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的供销合作社经营业态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三尺柜台一杆秤”,管理粗放,经营落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益萎缩,不少基层社只剩下“土台子、黑屋子、破院子”。大力实施“新网工程”建设,把现代流通方式和现代流通生产力引入供销合作社,通过改造、整合、优化、提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供销合作社传统落后的面貌,形成了以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商业文化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供销合作社正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广大农民群众面前。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努力下,“新网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显著。沟通城乡、便民利民的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初具规模;技物结合、综合服务的农资现代营销网络初步形成;产销衔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协调推进的农副产品购销网络具备雏形;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正在兴起;烟花爆竹、食盐、医药等大宗商品的购销网络也不同程度的有所发展。两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新网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发展现代农业、便利农民消费的战略举措,是实现供销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抓好“新网工程”建设,是全系统当前的中心任务。我们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把“新网工程”建设推向深入。为此,要加大对“新网工程”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力度,搞好规划,明确责任,切实把供销合作社各部门、各企业和各级各类协会的力量凝聚到“新网工程”建设上来。要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既要搞好现有社有企业的改革,也要利用新机制、新体制,不断发展壮大一批新企业。要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通过改革创新,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龙头企业;要着力塑造企业品牌,把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理念、经营特色与企业品牌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打造一批在农民群众中有凝聚力、在流通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优势品牌。要把基层网点建设同基层社改革密切结合起来,以基层网点建设促进基层社改革,以基层社改革强化经营网络。要坚持“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的发展思路,科学布局,强力实施。要全力推动“双向流通”。把日用消费品供应同农产品进超市、进网络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生产与消费各环节的各种便民服务方式,适应农民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消费者这一双重身份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要严格按照连锁经营的规律办事,切实加强统一采购、物流配送、价格制定、资金结算、现场安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和各类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的扶持支持,继续为“新网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积极参与农村金融,通过建立担保公司、发展资金互助等方式,广泛筹集建设资金。
  
  新时期、新阶段赋予供销合作社系统新的使命。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坚持市场取向、坚持改革开放,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大力开展经营创新,服务创新,加快“新网工程”建设,促进供销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长效机制 构建现代流通网络
江苏省供销合作社主任 袁静波
  
  近年来,按照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统一部署,我们切实把“新网工程”建设作为服务“三农”、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构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战略举措,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呈现覆盖领域广、拉动作用大、信息现代化水平高等特点。
  
  目前,全省供销社系统拥有连锁企业200多个,连锁网点28000多个,初步形成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再生资源、烟花爆竹、农副产品、非处方药品等6大经营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江苏广阔的农村市场,部分县(市、区)实现了连锁网络全覆盖。2007年全系统连锁经营实现销售609亿元,占系统销售总额的42.8%,成为拉动全系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骨干力量。
  
  实施“新网工程”建设两年多来,供销合作社抢占了农村市场的制高点,打造了市场竞争的新优势。我们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新网工程”建设,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向农村延伸。目前,全系统已拥有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骨干企业160个。
  
  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支撑“新网工程”建设。我们大力推动县级配送中心建设,通过加大投入、招商引资、外引内联等多种方式,在县(市、区)建立230多个上规模、现代化的配送中心,初步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配套齐全、管理规范的配送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农村流通网络的配送能力。同时,我们大力提升物流配送的现代化水平,从商品采购到分检运输、从商品管理到人员管理等,广泛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我们还不断提高农村网点的配送比例。目前,在我省供销合作社农村经营网点中,直营店配送比例达到100%,特许经营、加盟网点的配送比例也达到了40%。
  
  在推进全系统“新网工程”建设中,把组织推动与市场运作、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分类指导与典型引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形成促进“新网工程”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统筹规划,科学指导。省社在全系统“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万千百十”的奋斗目标,即在全系统建成10000个高标准的为农服务社、1000个示范专业合作社、100个骨干市场和10个销售超50亿乃至超百亿的骨干龙头企业。在每年年初制定印发全省供销合作社工作大纲、指导性目标任务分解和考核考评意见,将“新网工程”建设任务纳入整体规划和年度工作大纲中,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考核。二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省社积极推动支持学习型系统建设,积极争取省政府“千人赴港”培训项目,重点加强系统经营骨干的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为“新网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三是转变作风,强化服务。为增强服务的针对性,省社率先在系统内建立联系点制度,省社和机关部门负责人每人联系一个市、一个县、一个基层供销合作社,及时了解联系点的工作进展情况,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将力争到“十一五”末,构建并完善以为农服务社、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合作社为载体,以大型市场、区域物流配送中心为依托,以连锁骨干企业为支撑的现代流通网络,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消费品供应和农副产品、废旧物资收购的双向流通,努力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的生力军。
  
整合县域资源 建立新型服务体系
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主任 白志刚
 
  山东省供销社从整合县域资源起步,致力于建立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相继启动了简称“一个网络、两个平台”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社区服务中心和合作经济服务体系建设,搭建连接城乡市场的纽带和桥梁。
 
  山东省供销社从2001年试点起步,引进现代超市的经营理念和技术,在整合县域资源的基础上,在全系统开办连锁超市,建设覆盖乡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流通服务网络。基本运行模式是:以供销社主导的公司为核心运作,由基层供销社广泛参与,整合带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目前,全省已有80多个县(市、区)已建成和正在推进覆盖乡村的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
 
  在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建设和探索中,供销社经营方式实现了四大突破。
 
  一是改变沿袭了几十年的农资经营方式,以专用肥、专用药的生产经营为主体,构建融入并服务于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新型农资网络。
 
  二是致力于突破现有农产品经营格局,从标准化生产入手,建设融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农产品新型经营服务体系,由此使供销社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供应商,实现建立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目标。
 
  三是突破单一商品经营的范围,进一步拓展经营服务领域,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搭建为农民生活服务平台。社区服务中心立足于农民的物质生活,以现代商品经营方式为基础,整合带动各类服务项目,为农民提供社区生活的载体。目前,全省已有70多个县(市、区)完成试点任务,相继进入重点发展或全面发展的行列。
 
  四是突破传统商业经营模式,建立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搭建为农民生产服务平台。建立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的两个重要切入点:立足于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经营服务和立足于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资金互助机制的信用合作及融资服务。由此,供销社建立起两个经营服务体系: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已有26个县(市、区)供销社,围绕覆盖面广、增值空间大和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从自建标准化示范园开始,成功启动了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全省有30个县(市、区)供销社启动了信用合作及融资服务试点工作。
 
  几年来,供销社适应农民需要,顺应时代要求,发挥独特优势,从开办超市到建立网络,从商品经营到建设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从为农民生活服务到向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在拓展生产经营的同时又涉足农村金融的跨越,与农民共同建立起从生产到市场终端的新型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
 
  在建设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的探索中,我们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基层,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县级供销社。先从一两个县级供销社探索起步,再带动一批县级社发展,进而形成一批接一批相继启动的局面,2008年全省将有90个以上的县级供销社进入新时期发展轨道。
 
改变经营方式搭建“三农”服务平台
河南省南阳市供销合作社主任 张兴珍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服务“三农”为立社之本,抢抓“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日用工业品、农资、农产品、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五大经营网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市供销社及所辖13个县(市区)供销社各类经营服务网点11000多个,年购销总额120亿元左右,年实现利税近亿元。目前,我们已建成2个大型市级配送中心和29个县级区域性配送中心,县、乡超市、村级日用品农家店、农资连锁店和村级农产品收购店8000多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南阳市供销社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度出现了经营萎缩,阵地失守,效益下滑,亏损增加的局面。我们在长期艰苦的探索中形成共识:即“抓改革、活资产、建网络”,在深化改革、盘活资产的基础上,下大功夫打造现代流通网络,用现代流通网络改造传统的经营方式,奠定供销社生存发展的基础,搭建为“三农”服务的重要平台。我们把“网络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建设一县两中心:日用工业品配送中心、农资配送中心;一乡两超市:日用工业品超市、农资超市;一村三店:日用工业品农家店、农资农家店、农副产品收购店。
 
  我们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供销社原有网络为平台,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策并举的方针,广泛吸收各种社会资本和内部职工入股,大力改造原有网点和“双代点”,积极吸纳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展壮大供销社的实力和根基。我们还通过强化资产股权和商品配送两个关键纽带的作用,建设规范化连锁经营管理平台,着力打造高质量的新型网络。几年来,我们先后投资2.6亿元,改造网点8300多个,覆盖了全市90%左右的行政村,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区域流通网络体系,年连锁经营额达到32亿元。
 
  南阳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农民卖难问题较突出。我们把“新网工程”网点建设与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龙头企业对接起来,较好地实现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目前,我们已发展专业合作社380余个,带动社员20余万户,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17家,带动农户10.6万户,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路子,引导农民共同进入市场,年助农增收2.5亿元,有力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
 
  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供销社又重新恢复并固守了经营阵地,从根本上改变了“线断”、“网破”、“阵地失守”、“经营萎缩”的被动局面。“新网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不仅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了为“三农”服务的重要平台,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各级供销社自身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加快了“二次创业”进程,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推进现代流通模式构建新型农资服务网络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总裁 肖仲凯
 
  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已经10年。10年来,供销社由“农资流通主渠道”进入了市场化竞争的转型,虽然在市场上重获主力军位置,但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构筑农资流通安全渠道仍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中农集团将农资“新网工程”作为核心发展战略之一,通过直营、加盟和资本联合等多种途径,实现系统内农资企业的联合与合作,在全国推进“中国农资连锁配送网络工程”建设。目前在全国已建连锁配送中心800多个,直营和加盟网点18000多个,经营地域跨越1200多个县,基本覆盖全国绝大多数重要农业产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 
 
  在市场竞争中,中农集团坚持为“三农”服务宗旨,以创新求发展,以现代流通模式构建新型农资服务网络,形成了深受农民欢迎的“中国农资”品牌。
 
  以资本为纽带,促进农资系统的联合与合作。针对系统内企业经营较为分散,难以发挥规模效应的实际,中农公司采取多种方式,先后与山东、四川、河北、北京、宁夏等省(区、市)级农资公司实现了资本联合,使双方结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形成了规模优势,使当地市场得以巩固和统一,避免了同业竞争;另一方面用中农集团的品牌和模式,整合系统资源,有力地提升了省农资公司的信誉度和业务扩展能力。通过联合发展,中农集团在全国的配送中心增加了130多个,增加了7000多个连锁经营网点,推动了网络建设的低成本快速扩张。
 
  以“配送中心+中心示范店+加盟店”的模式,稳步推进网络建设。在网点布局上,以县或地区为基础规划配送中心,在中心镇建设中心示范点,以村为基础招募加盟店。统一使用中国农资品牌,统一调配资源,做到经营理念、识别系统、商品及服务、经营管理“四统一”。中农吉林公司根据吉林省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化肥需求情况,率先在各市县设立了配送中心,以此为中心向乡村辐射,大力发展终端连锁店,把销售做到田边地头,成为当地销售的主渠道。
 
  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保证网络安全高效运行。中农集团制定了连锁经营管理机制,要求所有经营网点自觉维护“中国农资”品牌的荣誉,对紧俏农资产品严格执行公司规定的指导价,不得经营假冒伪劣商品,不准短斤少两。一旦发现上述违规行为,立即取消其加盟资格。要求认真做好化肥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连锁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引进远程技术,对各加盟店销售的产品实行条码管理,计算机自动打印销售凭证,便于农民识别以及出现问题后及时查证解决。
 
  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农资连锁配送业务与农化服务相结合。中农公司以连锁配送网络为载体,建立了四级服务体系,为农民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鼓励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土壤检测,为农民提供质量优良、配方科学、价格合理的农业生产资料,同时开展科学种田技术培训和指导,在销售终端网点设有农化工作站,配有农化服务专员,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了化肥施用效果,降低了种地成本。
 
  中农集团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服务“三农”,在为“三农”服务中提升自己,并将继续通过合作双赢的模式做大做强“中国农资连锁配送网络工程”,成为引领“新网工程”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实施品牌战略整合商品供应链
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 侯顺利
 
  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探索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农村传统经营网络的试点企业,也是全国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中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络建设的龙头企业。
  
  公司成立4年多来,积极与各级供销社合作,以连锁经营、超市业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为手段,整合、改造、提升、优化农村零售经营网络,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网络和销售收入逐年跨上新台阶。目前,已在陕西、江苏、河南、吉林等14个省份发展区域控股子公司18家,形成30多个连片发展的区域市场,发展经营网点5.2万多个。200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其中直营销售收入21.4亿元,实现净利润636.5万元。
  
  公司已被商务部确定为21家重点联系的大型现代流通集团之一,被评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国优秀试点企业和农民最信赖的品牌企业,居中国连锁百强第23位。总结公司这几年的经验,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坚持“行政力推动,市场化运作”。公司始终坚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传统经营网络的快速整合和稳步发展。事实证明,凡是对这一优势认识比较好、推动力比较强的地区,“新网工程”建设的效果就比较显著。陕西新合作公司依靠陕西省社的行政推动,在较短的时间里,网络建设范围就辐射到了全省8个地市、39个区县,发展配送中心10个,直营店75家,加盟店2471家。
  
  二是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供销社传统经营网络。我们根据供销社系统资产分级所有的特点,通过与各级供销社的产权合作,组建新体制、新机制的区域公司,在“新合作”共同品牌下,快速整合区域网络和分散的网点,可有效地挖掘存量资产的潜力。
  
  按照区域发展的原则,我们统筹规划,精心布点,以点带面,分片发展。公司以城区店为示范中心、配送中心、培训中心和带动中心,在乡村合理布局,“蜂窝式”建立经营网点,先在区域做强做大,再有步骤地推进网络建设进程。
  
  按照“小超市、大连锁”的原则,我们通过“直营带加盟”的形式,对现有经营网络进行整合、改造、提升、优化,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多种经营业态并存的县、乡、村三级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体系。
  
  按照“开放办社”原则,我们吸纳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参与传统网络改造,通过“产权多元化”与各级供销社进行产权合作,优势互补,借势借力,形成聚合力量,增强了企业的经营活力。
  
  三是在整合商品供应链中构建农村网络经营主渠道。公司针对农村商品供应链薄弱,连锁经营尚在初级阶段的实际,下大力气开展了整合农村商品供应链的工作。公司加快县级配送中心建设,整合供应商资源,已组建了县级配送中心200多个,计划再用2年建成500个。公司初步建成了“总公司联采、区域公司区采、门店自采”的三级采购配送体系,整合了商品资源。
  
  四是推行品牌战略,增强网络综合服务功能。在已有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公司几年来加大工作力度,打造品牌网络,树立品牌形象,发挥了品牌应有的价值。通过建立和完善品牌识别系统,公司建立了一套全程的品牌管理系统,强化了品牌输出的审核和管理,特别是加大了对加盟店的管理力度,对所有加盟“新合作”的门店初步做到了统一配送商品、统一内外形象设计、统一宣传用语。
  
  五是打造网络龙头,联合系统发展。作为全国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农村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络建设的龙头企业,公司积极扶优扶强,未来3年要重点培植5个以上直营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和10个以上直营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子公司,增强其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公司还将通过资本运营,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实现企业上市发展的目标。
  
  经过4年来的实践,新合作公司探索出了一条较为成功的发展路子,“新合作”网络的含金量和知名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以“新合作”为共同品牌发展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正逐渐成为全国供销社系统和零售业界的共识。公司将在品牌塑造、商品供应和供应链体系上,做好力所能及的服务,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高的网络发展路子,从而进一步加快“新网工程”建设步伐。
  
5月28日经济日报13版:供销社连锁经营快速推进 
  网点增加30.87万个 城乡流通实现双向延伸 
  
   本报讯 记者刘惠兰报道:在京召开的全国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经验交流会上传出消息,近年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以扩展服务领域强化综合服务功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07年底,全国供销社系统发展连锁、配送网点47.76万个,比2005年增加30.87万个,增长1.8倍;开展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的企业4113家,比2005年增加1624家,增长65.2%,连锁经营企业销售额2812亿元,比2005年增长76.8%。
  
   据悉,“新网工程”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针对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农村流通网络建设薄弱,城乡商品双向流通不畅,农民买难、卖难问题突出的现状提出的。自2006年在全国实施以来,供销社系统在改造传统经营网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等四大网络为载体的“新网工程”。2007年中央财政正式设立“新网工程”专项资金,以推动“新网工程”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
  
   “新网工程”实施两年多来,供销合作社连锁经营快速推进,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销售网络得到优化。越来越多的连锁经营由简单的统一标识向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等规范化连锁发展,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物流配送体系开始建立,商品配送能力和效率逐步提高。按照“小超市、大连锁”的思路,形成县、乡、村“三位一体”流通网络。目前,县级连锁企业有3626家,占全系统连锁经营企业的88%,县及县以下农村连锁门店32.5万个,占全系统连锁经营网点的70%。目前,全国供销社消费品零售额的60%、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的66%是通过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实现的。
  
   “新网工程”使城乡流通渠道双向延伸,农副产品区域性购销网络正在对接。农副产品流通形成了“市场+农产品经纪人+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购销渠道,扩大了区域性农副产品购销网络覆盖面,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2008年5月28日人民日报:供销社在灾区搭起帐篷商店
  
   本报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杜海涛)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要求灾区有条件的网点尽快恢复经营活动、满足灾区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四川省供销社老邻居商贸连锁公司和邦立达农资连锁公司克服重重困难,搭起帐篷,成为灾区第一批开始营业的商业网点。
  此外,全国各级供销合作社千方百计组织食品、饮用水、药品、帐篷、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及时运送到灾民手中。
  
2008年5月27日农民日报:供销合作系统捐款捐物超7000万元
  
  本报讯(记者 常永平)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级供销合作社千方百计组织食品、饮用水、药品、帐篷、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及时运送到灾民手中。目前为灾区捐款捐物已累计达7000多万元。
  
5月30日农民日报:“新网”推进农村物流现代化
 
  “新网工程”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举措。它立足整合、改造、提升、优化现有供销社系统物流网络资源,以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为目标,努力实现“一网多用,双向流通”。
 
  记者从5月26日召开的全国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经验交流会上获悉,近两年来,供销社系统把推进“新网工程”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服务“三农”成效显著。目前,网络建设已覆盖全国1/3的行政村,全系统开展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的企业达4113家,发展连锁、配送网点47.76万个,连锁企业年销售额达2800多亿元。在“新网工程”带动下,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服务领域越来越宽,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骨干业务网络快速发展
 
  目前,“新网工程”以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网络为骨干的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连锁企业和网点数量大幅增加,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由简单的统一标识向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等规范化连锁发展,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物流配送体系开始建立,商品配送能力和效率逐步提高。
 
  流通渠道双向延伸,农副产品区域性购销网络正在对接。通过实施“市场带动战略”,发挥各类批发市场和大型流通企业商品集散、生产加工、信息引导和综合服务功能的优势,与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相结合,形成“市场+农产品经纪人+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购销渠道,扩大了区域性农副产品购销网络覆盖面。
 
  县域网络建设全面展开
 
  按照“小超市、大连锁”的思路,在县(市)城区发展大型百货业态、社区连锁便利店或超市,在乡镇建设具有配送功能的直营连锁超市或加盟连锁店,在村一级改造、新建便民店、农资超市和综合服务社,形成县、乡、村“三位一体”流通网络。目前,县级连锁企业有3600多家,占全系统连锁经营企业的88%,县及县以下农村连锁门店32.5万个,占全系统连锁经营网点的70%。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为农服务的需要,一些地方网络构建已经走出了县域,探索更大范围的联合发展。连锁网络进入农村后,使现代服务实现了向农民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需要延伸。山东省供销社在发展县域经营网络的基础上,以农民为客户、为服务对象、为合作伙伴,进一步搭建“一个网络、两个平台”,构筑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扩大服务范围,延长服务链条,使供销合作社的根在农村越扎越深。
 
  现代流通方式成为主流
 
  结合农村市场实际,大力发展直营、加盟连锁等经营方式,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推广运用总经销、总代理、电子商务等流通方式和交易手段,企业的经营水平得到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目前,全国供销社消费品零售额的60%、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的66%是通过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实现的。
 
  综合服务功能正在形成
 
  坚持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是“新网工程”的重要特色。农村流通网络在经营化肥农药和日用消费品等生产生活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与生产领域的合作,使农产品进入流通网络,帮助农民解决买难卖难问题。全系统现有的28.6万个便民超市,大部分设有农产品销售专柜,每年有100多类500多种农产品通过连锁经营网络销售。同时,把通讯、劳务、科技等现代服务业作为农村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受到农民的欢迎。
 
  龙头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把发展骨干企业作为“新网工程”重点来抓,采取改造、重组、并购等多种形式,以资本、品牌为纽带,以产权制度为保障,加大整合力度,培育和壮大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中农公司、新合作、中棉集团、中再生公司等在“新网工程”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示范作用。江苏苏果、苏农,安徽辉隆,福建龙得宝,重庆丰谷、新疆农家乐等一批龙头企业强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网络的发展。2007年,全系统连锁经营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企业达214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20家。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159个,其中5亿元以上的49个。
 
  供销社在推进“新网工程”的过程中,坚持“行政推动,市场运作”,努力扩大系统内外联合,“新网工程”呈现出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良好发展局面。在很多地方,过去的破房子已被崭新的连锁超市代替,昔日的旧院子变成了现代化的配送中心,传统的“三尺柜台”已经被开放式货架所取代。改善农村购物环境,留住了人群,开展诚信服务,抓住了人心,供销社与农民的利益关系更加紧密。 
 
关键是让农民买得起卖得出
 
  过去,由于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消费不便利、不安全、不实惠的状况长期存在,这既制约了农民消费,也使农民备受“假冒伪劣”之苦。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现代化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商业文明。如何让农民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让农产品更好地进城,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这既是“新网工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新网工程”的生命力所在。
 
  “新网工程”建设以来,供销社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对已有农村零售网点进行整合、改造,形成网络,同时,针对农民普遍对商品价格敏感的现实,把集中采购、集中配送、集中商谈、统一结算等现代经营方式,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像供销总社直属的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大力开发质量可靠、性价比高的“新合作”贴牌商品,公司直接与厂家合作,订制生产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减少了中间环节,公司开发的5大类、2000多种贴牌商品,其价格比同类、同质、同量的商品低30%左右,深受农民欢迎。
 
  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让农产品更好地进城,是“新网工程”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新网工程”实现城乡商品双向流通的一大特色。各地供销合作社及连锁企业积极组织农民经纪人,主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并通过与各地专业合作社共同创办加工厂,生产农副产品,然后借助自己的连锁经营网络运往城市。这样不仅有效地将农产品销售出去,帮助农民增收,还将“产”、“加”、“销”连接起来,有效控制了生产成本,让城里的消费者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一供一销,便农、富农,这才是供销合作社搞活农村流通的核心,也是供销合作社的根本宗旨。
 
  假冒伪劣农资、日用消费品流入农村市场,流通方式落后是其重要原因。建设“新网工程”,实现农资和日用消费品的连锁经营,通过集中采购和配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新网工程”在已建设的连锁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严格执行“商品准入制度”、“商品索证索票制度”,对生产厂家实行“生产质量认证”和商品质量安全保证金制度,让名牌、优质商品占领农村市场,从而从源头上保证了商品质量。
 
  半个多世纪以来,供销社一直是农村流通领域的骨干力量。近年来,随着“新网工程”建设,把超市开进村,把现代流通服务延伸到户,把供销合作社传统经营网点与现代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相结合,有力地改变了农村商品流通的落后面貌,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便利了农民消费。连锁超市不仅成为农民的消费场所,也成为农民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