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议: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

作者:高峰 李凤英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13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近年来,政府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使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义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经费总量投入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与素质差、新“读书无用论”蔓延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两会上,委员们认为由于经费总量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教师队伍结构与素质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将失去劳动力充足的市场竞争优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战略将面临严峻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薛康:去年在对吉林省三个地级市的县以下小学校调查的数据表明: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按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核拨教育经费与农村学校实际办学需要相差甚远,规模小的学校困难更大;90%以上的农村学校缺乏现代教学设备。在某市初中改科任教教师988人,占全市初中教师的24.5%。由于农村办学条件艰苦,一些优秀教师或有条件的教师纷纷进城。

  同时,新“读书无用论”蔓延,有的学校辍学率高达16%。登记入学率虽然很高,但是有书不读,隐性辍学严重。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支建华:建议从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教育成本构成,并以此为依据,重新确定并提高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义务教育的财政支付重心,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经费的分担比例;对生源少的村小和教学点实行定额拨款;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补助标准;加大对财力薄弱市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

  开展新一轮农村教师全员培训,加大农村中小学短缺学科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确保各项津贴补贴足额发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更多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鼓励和提倡各地区师范院校定向培养本地紧缺教师。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和落实《教师法》,打开师资队伍编制的进出口,为农村中小学补充紧缺学科教师。创新农村义务教育模式,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活力和办学效益,拓宽学生发展空间。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