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颂

作者:吕纪水 来源: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4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背货篓爬大山,
一人辛苦万人甜。
一只小小的货篓,
凝聚着供销社人的心血和汗水,
记载着供销社服务和发展历程。
 
供销社人用背篓服务,
创造了闻名全国的“背篓精神”,
几十年来,供销社人唱着“背篓歌”
为山里的农民送去生产生活资料,
又从农民手中收回核桃、板栗等一批批山货。

历史会记住那些闪光的断片,
山路上奔忙的身影和脚板。
抗洪抢险,供销社人用背篓为受灾群众送去食品和生活用品;
抗震救灾,供销社人为农民送去化肥、农具帮助农民恢复生产;
抗击非典,供销社人冲锋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时代在进步,
“背篓精神”在升华,
勤俭、奉献、开拓、创新,
“背篓精神”不断丰富着新的内涵,
成为供销社人常胜不衰的企业精神。

星移斗转,
市场经济大潮奔涌而来,
“背篓精神”过时了?
一切向“钱”看,
成为人们时髦的词汇。

“背篓精神”还要不要?
为农服务过时了吗?
一时间供销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做大买卖赚大钱结果是本亏诚信丢,
农村永远是供销社扎根的土壤。

实践证明了前者也警示了后人,
举服务旗,走合作路,壮志不移,
置换身份,
开放办社,
创新发展。

一个个超市应运而生,
农民不出村就可享受城市般的生活,
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站,
延伸终端服务,
兴办各类专业社实现规模效益。

如今,一派崭新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合作经济天地宽,
农民致富是靠山,
“背篓精神”薪火相传,
新农村建设让供销社人接受着新的检验。

注:六七十年代,以赵海芹为代表的迁西县洒河桥供销社职工沿着崎岖的山路,每天往返五、六十里路,用货篓背着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给山里的农民送去,又用货篓背回农民需要交售的各种农副产品和废旧物资,深受农民欢迎。这种作法被人们称为“背篓精神”。几十年过去了,山里修上了水泥路,过去的“货篓”变成了汽车,但供销社人的“背篓精神”没有丢,他们用“背篓精神”服务,用“背篓精神”育人,将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并不断丰富着新的内涵,如今,他们将“背篓精神”的内涵解释为:勤俭、奉献、开拓、创新。迁西县供销社人正是用这种“背篓精神”去服务、去开拓、去创新,使供销社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新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西县供销合作总社)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