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的好后“勤”

作者:张新民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8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队里情况知根知底  社员生活了如指掌
     今年春天一个寒风呼啸的下午,向阳供销社的办公室里正开着经理会议。
     突然,会场上有人向经理们提出一串意想不到的问题:请你们说说,你服务的那几个生产队有多少耕地?多少劳力?多少能使唤的牲畜?各生产队的集体养的羊有多少只?社员们养着多少肥猪?多少母猪?各生产队有多少户社员?有多少人用左手使镰刀?……
    这个人是从哈尔滨来的黑龙江省供销社的副主任何首伦,他要考一考经理们的基本功。会场立场静下来了。从各生产大队来的八九个供销部经理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从哪里答起呢?
    还没容他们想几分钟,何首伦就向日新供销部的经理宋克俭说:“老宋,你现在就回答。不要看本本,不要看材料。”
    这位青年经理略加思索之后,就滔滔不绝地回答起来了。诸如土地、劳力、耕畜、猪羊等等问题,他随问随答,答得既流利,又准确。
    以后,省供销社来的工作组又考了别的经理和营业员们,他们同样回答得头头是道;甚至像社员家的门朝哪边开,锅台在什么地方,都能说上来。
    读者可能觉得奇怪,向阳供销社是个商店,经理们和营业员们都整天忙着做买卖,为什么对人民公社生产队的情况能够这样知根知底?原来这个供销社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就把帮助生产队争取农业丰收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任务,脑子里时常想着,眼睛时常盯着,嘴上时常谈论着,全部商业活动都以此为中心。在他们营业范围的方圆四百平方华里之内,有八十个生产队,大至哪个生产队要牛要马,小至个别社员要把左手镰刀,营业员们都了如指掌。这里的公社干部、生产队干部和社员们都说:向阳供销社是生产上的一个好“后勤”。


                            为集体利益四出买骏马  从增产着想远方购肥料
    在向阳公社,流传着供销社主任贾焕章的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前年冬天。生产队正在备耕。曙光大队因为缺一匹马,使一辆车闲着不能使用。为这事,生产队长韩明礼心里很着急。到供销社一商量,贾焕章很快就帮助他们买妥一匹九岁口的骒[kè客]马。可是牵回来一看,社员们嫌它老,不遂心。韩明礼为难地直挠头,“怎么办呢?马是自己挑的,钱也交了,退马怎能开口?”贾焕章听到这个情况,笑呵呵地说:“买牲口是社员们使,不对心社员就不痛快,我就再跑一趟去换一换。”第二次买来一匹小红骒马,因为怀着驹,社员们怕当下不能使唤,又不大满意。他们提出:没有合适的马买两头牛也行。贾焕章又到县里的畜牧场买到一头犍牛,一头母牛,可是生产队只看中一头犍牛,而畜牧场又要两头一块卖,第三次又没买成功。这时,供销社有的营业员就嫌麻烦了,说:“老贾头就爱管闲事,生产队挑剔这么多,别管算了!”
    贾焕章却没有半点儿犹豫。他始终认为,为生产队买一匹称心的马,这是关系人民公社发展生产和巩固集体经济的大事,再麻烦也值得。他反复地教育营业员们说:“如果到了这些节骨眼儿上就往回缩,还怎么能说是为生产做买卖呢?”
    过了不久,贾焕章果然为这个生产队买到一匹人人称心、身圆蹄正的小灰马。
    向阳公社在松花江北岸的肇东县。这里的土地多,劳动力少,耕畜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为了帮助生产队买牛买马,贾焕章和向阳供销社的职工们不知花费了多少心思。十几年来,他们跑遍了肇东县、肇州县和肇源县的畜牧场。南到松花江岸,北到千里以外的海拉尔,都有他们购买牲畜的足迹。向阳供销社帮助各生产队买回来的耕畜,总共将近一千头。
    只要生产队要求,不论有货没货都要做买卖,这还不是向阳供销社独特的地方。生产队不要求,自己也没有货,但对生产很有利,这样的买卖做不做呢?向阳供销社的答复是:也要做,并且还要坚决地做。
    向阳公社的八十个生产队,有五十个队靠碱沟;不靠碱沟的土地也只有薄薄一层黑土,下边全是黄黏土。过去,当地农民中间长期流传着一首歌谣:“碱巴拉,碱巴拉,年年不长好庄稼;破皮黄,破皮黄,干挨累不打粮。”如何帮助农民兄弟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发展生产,这是向阳供销社打成立的时候起就一直盘算着的一个大问题。后来,听说当地劳动模范董殿福在地里上大粪多打了粮食。这是个多么令人兴奋的消息啊!向阳供销社立即受到很大的启示:做大粪买卖,让“碱巴拉”、“破皮黄”长出好庄稼。
    可是,供销社的商品目录上没有大粪,批发商店也不卖大粪。群众,上级,谁也没有要求向阳供销社经营大粪。群众由于历史上没有使用粪肥的习惯,也顾虑是不是合算。然而,贾焕章觉得,无论如何要做这个买卖。群众有顾虑,就反复进行宣传,动员他们试验;当地的批发商店不卖粪肥,贾焕章就跑到哈尔滨买回来十二万斤大粪干。经过试验,施粪肥的谷地比没上粪的增产百分之四十三;群众一打算盘,收入增加了很多。打这开始,上门来找供销社要求买粪的人越来越多了。十几年来,供销社帮助当年的互助组和后来的生产队,从城市买回来将近两千万斤大粪。历史上不用大粪的习惯慢慢地变啦,群众当中流传的歌谣也变啦。现在,人们说:“碱巴拉、破皮黄,上了粪,真打粮”。


                                    既做好柜台生意  又积极送货上门
    记者访问向阳公社的时候,这里还飘着白雪,可是农忙季节已经开始了。刨壕沟积肥的人,每个屯里三五成群,来往送粪的车,条条路上络绎不绝。
    跟这种繁忙景象相反,向阳供销社各个门市部的柜台前边却显得很“清闲”,除了零零落落地来买灯油火柴和其他日用品的一些妇女小孩以外,几乎看不到购买生产资料的顾客。为什么正当大量需要各种农具的季节,供销社里反而这样冷冷清清?原来还没到用的时候,供销社已把各种生产资料准备齐全了。有的是生产队和社员到供销社来买去的,有的是营业员们送到生产前线去的。三月底,他们给社员送去的农具有四千件,拌种农药一千多斤。
    究竟需要不需要到生产队送货?向阳供销社的职工们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只要做好柜台上的买卖就行了,顾客买啥有啥,不也是支援农业生产?可是大多数人不同意这个看法。他们说,到生产前线才能够感到社员们的呼吸,摸到农业生产的脉搏,买卖才能更对路。再说,这个地区地多人少、村屯分散,又没有集市,离门市部远的生产队,买件农具或卖点农副产品,来回就要跑好几里路。送货上门,替社队节约了劳动力,也就是支援了农业生产。
    于是,一个良好的经营传统在这个供销社形成了:既认真做好柜台上的生意,又积极地送货上门,就地收购,在田头做生意,在生产队办公室做生意,在社员们家里做生意。
    一九六○年的一天深夜,向阳供销社接到公社党委的一个电话,说复兴、中华等生产大队的包米和谷子地里发现了钻心虫,让他们检查一下仓库,看还有没有灭虫用的六六六药粉。供销社的职工们听到这个消息后,一看天要下雨,想到雨前撒药最容易发挥药效,立刻套了两辆大车,连夜给这几个大队送去四百斤六六六粉。车到中华大队的时候,大队支部书记还没起床,听说送来了农药,高兴地说:“真及时啊!”他立刻组织社员下地撒药。一场虫害扑灭了,那一年,这几个队的包米和谷子都得到了较好的收成。

                               公社的生产步步前进  供销社买卖越做越大
    帮助生产队买牛买马,替困难队办事,向阳供销社都是白尽义务。因此,个别职工曾经埋怨供销社不会算账。
    向阳供销社真的不会算账吗?不。认真执行党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通过购销业务帮助公社、生产队夺取农业丰收,这才是他们首先要算的一本大账。他们说得好:“供销社是做买卖的,生产队生产不出东西来你买什么?生产不发展,社员们手里没钱,你卖给谁?”
    事实证明,他们的账算得对!
    随着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发展,向阳公社这条穷碱沟现在变啦。过去有人说:这个穷碱沟只有两种颜色:一是白色的“碱巴拉”土地,一是绿色的野草荒原。如今,这里土地上的颜色逐渐多起来了。夏天,绿色的草原上奔跑着一群群白色的羊群;秋天,红色的海棠果和黄色的太平果结满枝头。人民公社刚成立时,这个公社还有五个困难较大的大队,他们的平均收入比富裕队低百分之三十五,现在这些困难队都分别赶上了富裕队和中等队的水平。最近,有人做了个统计:全公社两千七百多户人家当中有七百辆自行车,二百台缝纫机,百分之七十的户盖了新房,百分之五十的户安上了有线广播喇叭和晶体管收音机。
    水涨船高。向阳公社的生产步步前进,向阳供销社的买卖也越做越大。
    过去他们收购的主要农副产品只有猪、禽、蛋、草几种,现在增加了羊毛、红花、茴香籽、土碱、蜂蜜、水果等十几种。今年第一季度,购销营业额共达十九万元,等于供销社刚成立时六年的营业额。供销社的利润也在逐年增加:一九六一年,八千七百元;一九六二年,两万元;一九六三年,两万二千元。
    向阳供销社在一九四九年“开张”时,只有两名职工,全部资金还买不了一块好手表。现在,有一个门市部,七个供销部,三十七名职工,十三万元自有资金。
    还有一笔账的价值是人们用数字计算不出来的,这就是供销社和公社社员们建立起来的水乳交融的关系。
    每当向阳供销社的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农副产品收购计划的时候,各生产队的代表总是主动地承担任务。无怪向阳供销社的营业员们说:农村供销社只有走为生产服务的道路,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本文原载1964年6月13日《人民日报》(记者  张新民)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