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 永远的供销社情缘

作者:张崇锦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8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1970年,十七岁的我非常荣幸地进入了供销社系统工作。那年代,虽然有文化的人遭到贬损,但真正肚子里有点墨水的人可还是比较稀罕,尤其是那场动乱刚刚结束之后,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参差不齐,亟需补充新鲜血液。1971年7月,我从所在单位的一百多个年轻人中脱颖而出,被调到了县供商局(国合商业仍然一家办公)从事秘书工作。从那时起至今已有39个年头,我的工作几乎没有离开过纸和笔,更感到骄傲的是没有离开供销社系统,哪怕在供销社遭遇困难,跌入低谷的时候,痴心不改,不离不弃,铁定了心要在供销社这个大家庭里干上一辈子。在国庆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想想供销社走过的艰辛历程,创造的辉煌业绩,“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在服务“三农”中的一桩桩一件件令人鼓舞,催人振奋的事情,对深化供销社改革,重振供销社雄风充满了信心。供销社希望的明天就要到来。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广袤的农村,农民所需要的化肥、农药、中小农具、日用百货、油盐酱醋,完全依靠供销社这个流通渠道,供应到千家万户。由于物资匮乏,供需矛盾突出,即是上级下达了商品分配计划,也必须靠上得力的外采人员驻厂、蹲公司催拨调运。由于交通运输条件差,县城以下供销社和门店调运商品,几乎都是依靠驴车驮、马车拉、肩扛人抬弄回家。然后,再按时按量供应到老百姓手中。与此同时,再把农民家里生产的鸡蛋、家兔、药材、废旧物品及棉花等重要物资,通过供销社职工的双手一斤一两收购起来,然后进行挑选加工、包装运输,送到了该需要送去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不辞辛苦,不论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不计报酬多少,不问老婆孩子在家怎样吃苦受累的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体,把百姓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资供应到家里,把需要卖的东西按质论价及时收购起来,调拨出去。这就是当年供销社人的真实写照。
    进入八十年代,改革春风从东方吹来。供销社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干部职工遵循“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立足服务“三农”、参与市场竞争、搞活商品流通。放开手脚,扩大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购销;突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商品生产;打破区域行业界限,开展农副产品购销;利用闲置设施,发展畜禽饲养、加工;发挥资源优势,引领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适应市场需求,新上食品、粮油等加工项目。整个供销系统呈现出空前繁荣、人气财气旺盛的局面,发挥了其他经济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诸城市供销社为例,到1990年底,全系统下属单位发展到40多个,各类服务网点800多个,干部职工达万人,年购销商品总额近十亿,实现利税二千万元。供销社的鼎盛时期,我在市供销社具体负责网点建设,服务工作全面质量管理,年度“双先”评比,总结表彰及宣传等项工作。真可谓如鱼得水,随心所欲,笔耕不辍,先后有数十箱文稿见诸报端,宣传的都是供销社的事,赞美的都是供销社的人,一批典型人物和先进企业事迹在全省乃至全国供销系统叫响。特别是诸城市供销社商场荣膺“部质量管理奖”等荣誉称号,也有自己付出的一份劳动。
    毋庸讳言,伴随市场经济的逐步到来,国合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百家经商,千家争市的局面日趋激烈,供销社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由于一些单位管理体制老化,机制不活,仅有几年时间,就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出了老远。职工人心浮动,企业效益严重下滑。面对此情此景,我的心情特别沉重。曾经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同学、朋友主动伸出援手,劝我尽快离开供销社系统,理由是供销社大势已去,风光不再,我心痛、犹豫、彷徨过,但供销社三个字始终在心底挥之不去。特别是有一个基层社主任面对挤兑社员股金的人粗野的吆喝声,始终面带笑容,从容不迫,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的举动让我震撼,更加坚定了我安心供销社事业的决心。
    时间跨越了2000年,各级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深化供销社改革的文件,确定了扶持供销社发展的优惠政策。希望之火重新燃起,“四项改造”、“新网工程”等全国总社主持倡导的重大举措为供销社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农资、日用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等购销服务体系逐步恢复健全,重放异彩;供销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方兴未艾,规范发展;连锁配送、农超对接等新兴业态在供销社落地生根,花开四季;小麦、蔬菜、茶叶生产示范基地成方连片;干部职工精神振奋,干劲十足……
    华天沃土,朗日丰泽,郁葱葱,周而复始。站在新起点,谋划新举措,重塑新形象,再创新辉煌。勤劳智慧的供销社人,将以昂扬的姿态,高举供销社旗帜,擂响重振雄风的鼓点,靠自强、竞争、拼搏,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供销社)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