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福:闽茶科技的先驱者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2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张天福,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茶学家、制茶家、审评家和教育家。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倡导中国茶礼:“俭、清、和、静”,是中国茶文化传播者和力行者。

     张天福,1910年8月18日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父亲张绍尧擅长内外科,母亲刘贞清精于妇产科。1911年,一家三口迁回故土福州,开办了遂生堂西医局。张天福于1916—1922年就读于福州宫巷私立塾本小学,1923—1927年就读于福州格致中学,1928年转学至上海持志中学,1929年在福建协和大学修完一年的基础课程后,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

  1932年大学毕业受福建协和大学聘请为生物系助教。1934年6月,张天福获福建协和大学的资助,东渡日本,并转道台湾实地考察茶业。1935年,他再次赴台湾考察茶叶生产情况。同年8月,张天福到福安县创办福建省第一所茶校——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安茶叶改良场(现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前身),任校长兼场长。1939年,因抗日战争,学校与茶场分别内迁连城和崇安(现武夷山市)。1940-1942年,张天福在崇安创办福建示范茶厂,任厂长兼苏皖技艺专科学校副教授。1941年,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九一八”手推揉茶机。1942—1946年,他回到协和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兼该校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1946—1949年,张天福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崇安茶叶试验场场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天福在崇安县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实业厅崇安茶厂厂长,后调中国茶叶公司任技术科长。1952年调福建省农业厅茶叶改进处、特产处任茶叶科长、副处长,享受教授级待遇。1957年至1980年,长达23年的逆境中,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毅力为恢复和发展福建茶叶做出了突出贡献。期间,他提出的“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解决了山地茶园水土流失与利用表土回沟提高茶园肥力的问题。

  1982年,退休后的张天福受聘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任技术顾问,1989年他主持《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中试成功,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创办并主持“福建茶人之家”。2003年12月,首届张天福茶学思想研讨会在漳州举行。2004年5月,省科协和省社团办同意福建省茶叶学会增设张天福茶学研究分会。2005年张天福获得中国茶叶协会颁发的“茶叶工作奉献奖”。2006年,张天福任中华茶人联谊会名誉理事长兼中华茶人联谊会福建茶人之家会长。2007年12月28日,福建省民政厅批准“福建茶人之家”登记注册。2008年9月17日,由张天福倡议,经福建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11月25日向省委领导建言建立高标准有机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同时付于行动,寻找生态良好无污染源未经开垦的宜茶荒山。如今,百岁茶人张老仍然与时俱进,饱含“生命不息,探索不止。”奋斗精神,为福建茶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呕心沥血,不遗余力。

  张天福一生事茶,心系“三农”。他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崇尚科学的工作态度,平易近人的优秀品德,关爱青年的良好风范,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人生观,是茶人学习的榜样,作为一代茶界宗师的张老,他不仅是属于福建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

我认识的世纪茶人张天福
(作者 张帆)

  关于张天福的著述早已结集,关于张天福的传记也已成书多版,关于张天福的新闻报道常常见诸各种媒体,他的代表性事迹更是几个版面也写不完。如果要记述或评价这位在茶行业工作了77个年头的世纪茶人,显然我不及其四分之一的年龄和阅历来得太轻太浅,所以,这里我只能说说我接触和认识、喜爱和挂念的张老。

  从做茶业记者的第一天开始,就听到许多关于张老的事迹与故事,印象中这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茶人。25岁担任福安农业职业学校校长兼任福安茶业改良场场长;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设计发明揉茶机结束我国脚揉茶历史;一种黄旦与奇兰的杂交品种“黄奇”,被张老以两泡茶汤辨明其由来;一位茶商将同一款茶以两个茶样送选参评,被张老识破;还有用筷子夹苍蝇的趣闻等等,有些故事传得多了,版本也多了。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危赛明亲口说过这样一个段子:1997年永春县乌龙茶茶王赛,他感慨一同参与评茶的张老虽是88岁高龄,体力和认真劲儿却都不输给年轻人,张老却说:后生仔,你现在要打架,还打不过我。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家,他有令人羡慕的长寿与健康、他人难以企及的经历与成绩,并且广受尊重与爱戴。

  最近的一次见面是在张老福州的家中,普通的住宅,简朴的陈设,茶的内容却是异常丰富。在客厅显眼处,是张老手书的他所提炼的中国茶礼——“俭、清、和、静”,茶座背后,是像一面墙大小的玻璃柜,装了满满一柜子茶叶,不仅有国内不同产地的许多品种,还有日、韩、印度等其他国家的产品。在三间内室中有一个专门的审评室,不仅储藏了更多附有标签的茶样,而且还有一个标准的审评台,审评台上是一字排开的白色审样杯,每个样杯都标有编号。凡有做茶人带了茶样来,张老从不推辞,总是认真审评一番,并给出意见和建议。不难看出,茶几乎占据了张老生活的全部。

  2008年的第一天,99岁的张老作为“福建茶人之家”的家长,召集了五百余茶人汇聚一堂。那一天,欢歌笑语,其乐融融。张老显得很欣慰,他说,给福建茶人一个有户口的家一直是他的心愿。这一天,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为了这个“家”,除了10年的不懈努力和工作,他还个人捐款10万元。而就在前一天,我见到了张老衣着俭朴的女儿,福建的茶人告诉我,张老的儿女们生活得都很清苦。那天,聚会上大家讨论最多的是张老的百岁寿辰,在哪里办,怎么办。显然,这个生日也已经不属于他和他的家人,而属于茶人的大家庭了。

  就是这样,张老把大部分生活无私奉献给了茶事业。近百岁的高龄,他仍然坚守于他钟爱的事业,身体力行每一项工作,将全部精力和情感都给了茶。于外人看来,这不免奔波,而于张老,他不仅是乐于的而且是欣然的。这种高尚、无私的乐于与欣然,恰恰是因为他对茶长久的热爱。

  “我们要中国农民不落伍,要中国农业不落伍,所以才站在复兴农村的最前线,作一个带路的急先锋。在这前进的路途中,所碰到的挫折、阻挠、困苦、危险,我们都认为是必然的波折。我们仍是镇静地在实际工作里求办法,本着‘身体力行,实事求是’的初衷,以达到我们最终的目标。”这是张老1936年为《安农校刊》所写的卷首语。现在看来,这些他都努力做到了,并且还在继续着。2007年一次研讨会上,张老在发言中说,茶文化博大精深,“我还是个小学生,我要活到老,学到老” 。

  每次见到张老后,我总是怀有一种不安,于是告诫自己应该活得更认真一点。有这样的前辈,大家不敢太偷懒。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