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的彩虹:浙江供销合作社系统定格60年时代变迁

作者:陆璐 米雅娜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2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没有被冷落的唉声叹气,没有被忽视的怨气冲天,浙江人敢想敢干、吃苦耐劳的豪情在这片热土上默默地秉承与延续着……

  当一些供销合作社为不被政府重视而苦恼时,“有为才有位”已经在台州市供销合作社被广泛宣扬;当一些供销合作社在为没有人才而发愁时,杭州市萧山区供销合作社人正在为“竞争上岗”而忙碌;当别的地方还在为如何帮助农民贷款而探索时,瑞安市供销合作社的农信担保公司已经红红火火经营了5年……

  就让我们把镜头定格在时间画卷的几幅镜像上,来一窥浙江省供销合作社60年的巨变。

  曾经的温馨

  镜头一: 

  79岁的彭克法老人是瑞安市供销合作社的一位离休干部,早在1949年他就进入了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作。曾经市社办公室主任的身份,让他对供销合作社在当时的地位和发挥的巨大作用有着比别人更深切的体会。提到往日的情景,这位老供销合作社人依然很激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供销合作社在当时的农村市场可以说是一统天下,农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供应都得从供销合作社获取。甚至于出行问题的解决都得依赖供销合作社组建的交通运输合作社,一度他们还替政府承担起农民思想改造的任务。彭老总结说“离开了供销合作社农民没法生活”。在那个物资匮乏、凭票供应的年代,身处这个炙手可热的部门也给他带来了更多的尊重和荣耀。尽管当时的“廉洁从商”风气很浓,社会上还是这样描述供销合作社人的生活状态:“工资三十三,楼房起三间,香烟抽牡丹,后门一大片”。这句略带贬义和不满的流行语也让今天的我们体会到供销合作社那段辉煌岁月。或许是看到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希望,彭老的儿子、女儿都继承了他的衣钵,留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作。

  镜头二:

  如今的王钏奉是瑞安市马屿中心供销合作社主任,作为家里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第二代”工作者,父亲曾经的农村代销店营业员的身份,给他的童年增添了一抹亮色和一份温暖的回忆。

  虽然距今已经有30多年了,但王钏奉仍然对上世纪70年代那段往事记忆深刻。那个时候,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父亲晚上就会带着他去别人家闲聊、玩耍。而他们所到之处都会受到与众不同的招待,大家会拿出花生、红酒等那个年代的好东西来款待他们,有的人家甚至会杀鸡宰鸭以示热情。还有一件事让他颇有感触,在劳动力还没有成为商品的年代,农村人家盖房子都是靠邻居们互相帮忙建起来的,在王钏奉家建房时,有更多的人愿意来帮忙,因为在供销合作社工作的父亲福利好,家里的伙食比别人家会强些。

  镜头三:

  虽然当时的供销合作社人很受社会追捧,但是他们并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奉行的“上级社为下级社服务,基层社为社员服务”的政策,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感情与农民融为一体。一位至今还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作的老供销介绍说,80年代他们参加工作的时候,每年到农忙时节,各供销合作社都会组织职工到农田参加劳动,那时他自己就经常到地里帮农民插秧、割稻,而供销合作社以每天两个馒头来作为奖励。

  蜕变的阵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与日俱进,供销合作社逐渐显现出力不从心的一面。供销合作社改革的表面性和不彻底性与巨额社员股金掩盖下的经济泡沫交织在一起,让供销合作社喘不过气来。

  镜头一:

  彭克法亲身感受到了今昔落差,他有一次去参加市里的离退休老干部会议,有报社记者来采访,当他说他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人,记者很简单地问了几句就转而去寻找其他系统的干部。“他没有直接拒绝我,但是我看见记者在其他系统干部那里问了很多问题。”彭老略带伤感地说。从以前的在供销合作社上班“很吃得开”到现在的很多人对供销合作社的误解和不屑,这么多年来,他对供销合作社社会地位的下降深有体会。

  镜头二:

  吴为民是台州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在台州市社工作了13年,几年前的改制工作至今令他记忆深刻。他说,当时来供销合作社时,下属的9家公司8家停运,独存的农资公司,每年亏损七八十万元。2001年的时候,台州市政府甚至认为供销合作社没有必要存在了,供销合作社提出的方案政府都不支持。然而,执着的吴为民不断下基层调研,他首先提出,不能为了改制而改制,要为发展而改制,一方面进行职工身份置换,一方面大力引进外来人才,“如今我们的几大公司老总都是体系外的能人、强人。”

  镜头三:

  楼增明是杭州市萧山区供销合作社主任,如今的萧山区供销合作社在他的领导下风生水起,改制后成立的万丰集团迅速跻身中国服务业500强之列。然而,1999年当他来到萧山区供销合作社时,2.9亿元的巨额潜亏令供销合作社债台高筑,濒临倒闭,这一幕让他怵目惊心。在这最艰难的一刻,楼增明与新的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三者关系,大胆地推出并实施了摆脱供销合作社困境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完成社员股金清退和企业转制改革两大任务,卸掉沉重的经济包袱,止住亏损;第二步,放大资源优势,扩大开放力度,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比较合理的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通过竞争上岗,供销合作社留住了一批优秀人才;在资源重组的基础上,全面导入公司化改组,通过吸收经营者和经营骨干的股份,改造“一大二公”的单一集体所有制产权,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同时,对扭亏无望的企业,一律实施关停解体。脱胎换骨般的体制改革让萧山区供销合作社在阵痛过后终于迎来了新生。

  供销合作社的根在哪?在中国的农村、在广阔的田野上。无论在哪个年代,农村永远是供销合作社的根据地,而重获新生后的供销合作社又能在广阔田野上舞动怎样的奇迹呢?

  再现彩虹

  镜头一:

  在台州,我们见到了台州市农资有限公司学者型的老总陶维康,台州各地的农民都尊称他为“陶老师”。“现在我们做的不仅是‘生意’,更是‘服务’。”陶维康说,“农民最需要什么,我们就送去什么,在这里,没有人比我们更懂农民!”对于农业种植,陶老师说无非就是三大关键:用药、用时、用量。当农民为庄稼病虫害发愁时,陶老师的团队便第一时间来到田间,针对药物的抗药性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当农民的西瓜结果小时,陶老师的团队第一时间来到地头,送去解决方案;当农民的庄稼出现低产,陶老师的团队又以最快的速度来到农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每当农民出现困难时,“台农”的团队都会在第一时间下到农村,因为他们深知,只有用心服务、诚信经营,才能牢牢地把握住农村市场。

  如今,有陶老师的地方,永远挤满了听课的农民,而台农的今天,何尝只有一个“陶老师”,在田间、在地头,“张老师”、“李老师”、“王老师”……一刻不停地在忙碌着。

  镜头二:

  在温州瑞安,“三位一体”建设已经成为了供销合作社的一大亮点。由瑞安市供销合作社牵头筹建的农信担保公司,成为了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首创,公司运作5年多来,累计对820户农业企业与农户担保贷款,累计担保款额1.8048亿元,累计增加农业产值15.13亿,助农增收930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受到了农民赞扬,得到政府的支持。瑞安农信担保公司总经理张玉锐是一位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呆了30多年的老供销合作社人,在基层工作多年的他深知农村、农民、农业的困难:不少有作为的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都面临着启动资金不足,经济基础脆弱的困难,而这些企业与农户都深处农村,房产权证不齐全,即使有房产权证,也无法取得银行抵押贷款,加上农业保险体系的空白,农业产业化不仅要面临市场风险,而且还面临自然风险,因此,“缺资金,难担保”成为了制约“三农”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今,通过供销合作社办的农信担保公司,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这些农民及农业企业解决了发展的首要难题。张玉锐说,供销合作社牵头创办的农信担保公司具有显著的优势,第一,能够发挥功效合作社公有资产的配置导向;第二因为供销合作社身处农村,熟悉农情,贴近农民,对贷款担保进行调查、反馈、监管、催收的基层组织网络齐全,运作成本最低;第三供销合作社具有企业化、市场化运作的经验和机制。农信担保公司的作为大家有目共睹,为农民带来的服务更是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前来申请担保,来的人多了,托关系的也越来越多,但是,张玉锐从来没有在条件审核中放松过,在考核种植规模、经营能力过程中,他都是亲历亲为下到基层实地考察,正因为有这样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的考核制度,瑞安农信担保公司至今没有发生过信贷问题。

  镜头三:

  农村医药连锁与传统的供销合作社业务联系起来通常很难,但是萧山区供销合作社却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1年,萧山区社在原医药经营部的基础上,组建了万丰医药公司,2005年又组建了萧山新合作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把医药连锁的网络延伸到了农村,为农民带去了便宜药、放心药……在万丰医药公司的西门药店里,记者见识到这家百年药店的魅力,门口摆放着过期药品回收桶、便民饮水机,就连二楼的专家门诊都是公司为方便群众就医费尽周折争取来的,免去了奔波于大城市的辛苦和求医的困难,西门药店用自己的方式把专家请到家里为百姓解忧。西门药店经理王国胜对记者说:“做药品行业就是做良心,我们的工作容不下一点弄虚作假……”

  纵观供销合作社发展的60年,农村与合作事业始终都是供销合作社人广阔而灿烂的舞台,“新网工程”建设、专业合作社组建、农信担保等等一台台“好戏”都为农村以及广大农民带去了华丽的篇章。在这个舞台上,供销合作社人演绎着自己平凡而真实的人生,一个无怨无悔的人生……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