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供销企业的重生——从几乎被淡忘到重新崛起

作者: 来源:甘肃日报(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12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一度被人们淡忘的供销社,在市场经济的磨砺中逆水行舟,如今慢慢地崛起了。

    去年,全省供销社系统商品总销售102亿元,比上年增长28%;实现利润3300万元,增长25%。基层社数量也由2005年的673个增加到目前的750个。

    背后的原因呢?

    面对提问,省供销社主任张正谦的回答出乎记者意料:“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供销社已经垮了的时候,是培训让我们恢复了发展的信心。我们通过培训厘清发展思路,通过培训牢牢抓住为农服务这一主旨,通过培训破除旧观念,解决好敢不敢、会不会干事业的问题,使得职工跳出经营单一、画地为牢的障碍,放开领域搞业务,拓宽视野办项目,现在,基层社又有活力了,农民感到供销社又回来了。”

    近5年来,手头十分紧张的全省供销社系统,硬是从自己不宽裕的钱袋子里挤出了1600多万元,不但将基层社主任轮训了一遍,而且还培训服务农民46.7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民经纪人4.46万人次,使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得以搏风击浪。仅今年上半年,便举办各类培训班347期,培训服务农民4.52万人次。

    培训,让传统的供销社开始融入市场经济中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作为政策的“宠儿”,是国家向农民供应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收购农副产品的主渠道,独享着农村流通这块“大蛋糕”。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资市场完全放开,激烈的竞争浪潮迅速涌起,习惯了“按兵不动”的供销社系统受到很大冲击,一度跌入低谷。2006年的调查表明,全省基层社由最多时的1161个减少到2005年的673个,相当一部分基层社改革滞后、发展缓慢,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业务经营十分困难,有的甚至关门停业。

    背着重负,供销社如何走向明天?不要说其他行业对供销社前途感到怀疑,就连供销系统内很多职工也迷茫彷徨,人心涣散。在计划经济的长期浸染下形成的被动观念,成为发展中的最大阻力。

    还有一个严峻的现实是:谁都明白,供销社要加快发展,关键在基层社。但我省基层社主任整体学历层次低,年龄结构老化,市场经济相关知识掌握不足。

    怎么办?

    张正谦说:“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必须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将教育培训、人才兴社作为一项迫切的战略任务来抓。”

    2008年2月,省供销社开始用一年多时间,将所有的基层社主任轮训一遍。截至目前,已培训基层社主任726名。

    认真听课,踊跃发言,潜心思考,互相切磋……一次次坦诚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一回回热烈的讨论,累积出行动的共识。

    这些一线领军人物纷纷认识到,现在供销社再不能停留在过去“三尺柜台”、“一购一销”的单纯农资供应和农副产品购销业务上了,而应该是“农民需要什么就经营什么,农民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积极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如果基层供销社走不出自个儿的“一亩三分地”,就还是死路一条。

    思路一变天地宽。各市州供销社开始“走出供销看供销,走出供销干供销”。他们积极向连锁配送、信息技术、餐饮娱乐、幼儿教育等多个领域渗透延伸,同时还发展了一批废旧物资小型交易市场,努力把基层社办成了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增强了为农服务功能,便利了农民。

    目前,省供销社系统已办起各类批发市场140个,连锁企业总店103个,配送中心13个,连锁店4750个。

    仅仅是提高基层社主任素质显然远远不够。省供销社系统还将培训的重点放在供销社内部职工身上。这几年,正因为有了一年接着一年的培训,省供销储运总公司让职工明白了,他们的单位再不是简简单单的堆放货物的仓库了,还包括现在的装卸配送,成了一家现代物流企业。在曾经的保管员、装卸工点击鼠标送发货物的同时,这家企业综合收入也由前几年的488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1000万元,并首次实现盈利,一跃成为省供销社的龙头企业,2009年7月,省供销储运总公司在中国仓储业协会确定的“全国规模以上仓储企业前50名”当中,名列第34位。

    培训,使“散兵游勇”式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

    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省供销社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服务广大农民。他们针对农产品经纪人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绿色农业培训服务工程”。

    现在,只要听说县供销社要搞农民经纪人培训,皋兰县石洞镇庄子坪村村民柏延春不管多忙,都要放下手头的活,参加培训。“前年和去年,我在定西,都专门坐车赶回来听课。”

    皋兰县的红砂洋芋颇有名气。以前,柏延春帮着外地客商收洋芋,一杆秤,一辆三马子,一张篷布,他的“代办”一做就是十几年。

    改变源自省供销社为他这样的农民专门量身打造的“农民经纪人培训班”。培训的内容,有中央和省上关于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有怎样融资、怎样购销农副产品、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内容的专题讲座,有合同法、网络与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农产品包装和保管运输、利用互联网查询信息等实用专业知识。还穿插着大量鲜活的事例,让学员们直呼“过瘾”。

    第一次参加完培训后,以前一门心思埋头做”代办“,对市场行情不关心的柏延春开始学会观察市场动态,了解市场信息,自个儿搞起了销售。

    培训合格的学员,还能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持证闯市场。随着柏延春的证书从初级的农民经纪人资格证到中级,再到现在的高级证,他还晓得了自家收购的洋芋要想销得好,就不能拿麻袋、编织袋一套了事,还得讲究包装,打出特色来。现在,他在营销中改进产品包装,对红砂洋芋实行分级装箱销售,使洋芋销售单价由原来的每公斤0.7元提高到1元。

    不仅如此,去年学了网络交易课程后,他还尝试着在淘宝网上申请了一个平台,通过网络联系上了广东汕头的一家进出口公司,将1800多吨洋芋销往了新加坡。

    现代营销知识使农民经纪人长了本事,省供销社还趁热打铁,办起了18个农产品(农村、农民)经纪人协会。据统计,近5年来,省供销社系统培训农产品经纪人4.4万人次,有3586人取得了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资格。这些农民经纪人利用及时掌握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改变粗放经营方式,着力解决了“一亩不如一分,一袋不如一箱,一斤不如一根”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2008年,全省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会员共推销各种农产品17.52亿公斤,总值36.24亿元。

    省供销社还积极鼓励农民经纪人组建起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广大农户提供农资供应、产品销售、市场信息和技术交流等服务,从而将千家万户“散兵游勇”式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让他们规模有序地闯市场。

    在金川区,供销社办起的啤酒大麦专业合作社,以“订单”为主要纽带,以“二次返利”为连接机制,使农民尝到了“聚指成拳”的厉害;在武山,县供销社将龙头企业当“靠山”,成立了蚕豆协会,不但让蚕豆成了“香饽饽”,也使农民乐开了花;在皋兰,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后,我省编号从01号到08号的专业合作社,全是这个县供销社注册的。

    截至目前,全省供销社累计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883个,专业协会410个。不懂市场经济的农民在这些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下,不仅有效增加了收入,也知道了这个理儿:原来农产品可以这么种,市场就这么闯!据统计,这些专业合作社、协会年帮助农民实现销售农产品6.9亿元。

                                                                                                                (记者 宋振峰)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