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在农民眼中已被新概念所替代

作者:张 弛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5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根据我的了解:在今天的农村中,新型的流通业态正在替代原有的供销社体系,尽管这些新的业态有一大部分在本质上还保留着供销社的血统,但由于体制和名称的变革,在农民眼中供销社已经不存在了,原有供销社已经倒给个人,即便是像江苏的苏农、北京的新世纪、浙江惠多利、安徽辉隆这些隶属于供销社的连锁店在农民看来,也已经是个人承包或买断的,新型的农村流通连锁品牌、个人领衔的专业合作社代替了原有供销社的概念,而现在的品牌在农民心中也与原有的“供销社”三个字大相径庭。

  作为供销系统的媒体,我们的报道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由内及外的,采访对象基本都很是知情人或参与人,况且这些年供销社的确做了很多实事,取得了巨大的业绩,但由于改制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供销社这块招牌不得不“被淡化”。苏果、浙江供超被体系外企业收购更是凸显出供销社体系在改制发展中,忽略了“供销社”这个品牌资产。其实不仅农民眼中的供销社概念正在被淡化,即便在涉农的圈子内,很多人听到供销社这3个字也颇有恍如隔世的感觉。特别在农业系统,供销社被认为是纯商业流通体系,与“三农”建设没什么关系。

  实际上,供销社系统在近10年间的确经历了涅槃的过程。2009年全国系统汇总销售额10369.30亿元,实现利润130.2亿元,同比增盈15.4%。特别是“新网工程”更是被业界看做全国供销总社跑马圈地的重要举措。应该说,今天的供销社依然把控着农村流通的主渠道。农业部门的统计显示,仅农资一项供销社系统就占据了78%的销售市场。可为什么“供销社”品牌却悄无声息呢?据了解,目前供销社系统共有各类企业49350个,涉及批发零售、流通贸易、餐饮服务、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房地产开发多项庞杂业务,业态、行业、管理水平、经营规模、品牌都不一样,尽管在汇总统计后,有一个非常好看的财务销售数据,但却在外人和农民眼里都是各自为政的企业,没有龙头企业,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在涉农流通行业几乎没有绝对的话语权。

  随着2010年2月10日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开启了供销系统股份制改革的关键一步。如果真如供销总社的规划,通过资产和产权的纽带,把各级供销社资产整合为一体,再次唱响“供销社”品牌。那么也许在农民眼中供销社将被赋予新的意义!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