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供销眼中的供销合作社

一位老供销讲述百姓生活变迁

作者:董晔波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7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木板柜台、零星的商品……这是二十多年前新疆博乐市供销社商场的写照。如今,这种场景已经成为人们一种遥远的记忆。

  谈起供销社,现任博乐市达勒特镇供销合作社主任的张才元无比感慨。他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最羡慕公社里的供销社(那时叫红旗公社),因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过年了,母亲会领上我到供销社,挑选我喜爱的布料做身新衣裳;上学后,学习用品全部要到供销社里买。在我印象中,供销社里货物很多,要啥有啥。1982年我参加工作,真的到供销社工作了,而且一待就是近30年。在这近30年间,我亲眼目睹了供销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并与她一起经历了从兴盛到衰落再到蓬勃发展。可以说,我就是基层供销社改革开放的见证人。”

  “二十多年前的供销社地位别提有多高了。那还是计划经济时代,货物全是调拨的。要想买到很多商品,你就得要找关系。”张才元至今还记得当时的供销社的经营情况。

  “那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属于紧缺货,商品供应很紧张。谁要想买,得找好几层关系。因为我在供销社工作,来找我买紧缺商品的人真不少。所以我整天就忙得不亦乐乎啦。虽然我很尽力了,但还是满足不了亲朋好友的需求。那时,尽管供销社里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的,但由于商品短缺,消费水平低,供销社一年到头也卖不了几个钱。记得那些年,我们供销社一年的营业额也就十万多元,全市供销社加起来也只有百十万元。”

  “但现在可不一样了。现在,我们供销社的经营进入了市场经济体系,商品非常多。要想赢利,你就得想办法搞促销。”张才元说。

  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家取消了商品统购统销政策,经济开始发展,商品逐渐丰富,人们购买商品再也不用找关系、凭票证了,曾经红红火火的供销社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以后,由于供销社经营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几年间市场份额就被新发展起来的个体户所挤占,供销社商店门可罗雀。有人形象地比喻这一时期的供销社是:“烂摊子、破院子、空房子” 。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过阵痛之后的供销社,为了求生存,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打破旧体制,建立新机制,通过破产、重组、改制、改造,供销社逐步恢复了元气。

  近年来,博乐市供销合作社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开展了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对基层供销社从硬件到软件进行了全面更新改造,在乡村办起了农资便利店,实行送货上门、服务到家。几年时间,全市的农家超市、农资便利店已经发展到53个。   

  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供销社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但富裕起来的农民,消费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农村市场的繁荣又促进了供销社发展,使供销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一般乡镇的供销社,年销售额都在几百万元,是改革开放前的几十上百倍。供销社又呈现出门庭若市、购销两旺的繁荣景象。

  博乐市供销合作社主任青剑林给笔者提供了一组数据:现在全市供销社拥有5个社属企业、4个基层供销社,涉足农资、棉花、烟花爆竹、油脂加工等多个行业。30年来,供销社的地位变了,经营模式也变了。更重要的是,供销社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