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地焦渴:农民自救保春耕

作者:汪洋 文\图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水城县南开乡新发村的儿童坐在干旱的田地里。

  山石间弓身背水的农妇,盘山公路上的抗旱送水车队、田地里指导节水育苗的农技人员、群山间打井找水的水利人员、村落里奔走指挥的基层干部……抗旱保春耕的关键时刻,现在,这样的情景在贵州旱区随处可见。

  3月28日-30日,记者奔走在贵州省受旱最为严重的开阳县、水城县、六枝特区等抗旱一线采访。这里已不是人们印象中的山水贵州,这里是旷日持久的干旱。干裂的农田,干涸的水库,向人们诉说着这场旱灾的冲击和威胁。现在那里的人民,念头只有一个:救人!救畜!救田!

息烽县永靖镇联丰村新四组村民刘春香背着自己的孙子在田地里播撒玉米种子,

面对持续的旱情,播下去的种子只能“听天由命”。

  一场战"旱魔"保民生的艰苦战役正在贵州高原打响。

  每年春天,点缀西南大地的往往是金灿灿的油菜花。但今年不同,在一簇簇美丽的油菜花背后,藏着的却是一丝丝揪心的隐忧。3月28日,记者在贵州省息烽县小寨坝镇王家坪村看到,田地里金黄的油菜花花朵下却是一颗颗干瘪的花茎。“我们这里的干旱从去年的12月份就开始了,目前已大面积进入春耕,往年这个时候水稻和玉米早已经育上苗了,现在的天气如果还是这样持续旱下去的话,今年的油菜恐怕就只能绝收了。”村主任黄正伦无奈地摇着头说。

50斤的水,对于孩子来说显得格外沉重。

  在村前的一个取水点,陆陆续续有骑着摩托车和开着农用车前来拉水的村民。据了解,目前这一“宝贵”的供水点的水源是均来自1080米之外的煤家山,所需要承担的却是王家坪村、前进村及大湾村三个村的人畜用水压力。“现在吃水都难的很,更别提庄稼喽!”前进村沙子溪组村民罗明忠告诉记者,家里面8个人一天只能用两桶水,从春节前就已经这样了,要是再这样旱下去,真的是没有办法了。”

  3月29日,记者赶赴距水城县65公里、海拔1800多米,旱情严重的金盆乡进行采访。一路上,透过车窗的景象不再是曾经的山水如画,更多的是路旁的河沟大部分早已断流、禾苗干枯、农田板结,干旱情况不容乐观。在水城通往金盆乡的盘山公路上,经过南开乡新发村,村民陶桂康一家8口人正在自家的田地里忙着平整土地,播撒马铃薯种子。“去年从10月份起就没好好下过雨,现在种下去实在是没办法,要不种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现在把种子种下去也只能听天由命了。”他说。

本报记者向农民了解当地生产情况。

  记者从金盆乡人民政府通报的“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汇报”了解到,截止到3月28日,全乡受旱灾影响人口5230户21100人,其中2400户9680人、8300头大牲畜面临严重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981万元。

  如今,严重的旱灾直接影响到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在金盆乡大寨村,69岁村民傅建文说:“还是干啊,种不起啊,更别提买种子、化肥了。一亩地的土豆、洋芋都不敢种,就算种也发不了芽,那样损失还要大。”吃水是个大问题,他告诉记者,前几天都是到3公里之外的河沟里背水吃,有的时候甚至连一桶水都弄不到啊!

  “由于干旱持续时间长,温度偏高,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1650公顷,本地农作物大幅度绝收和减产已成定局,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483余万元。”3月30,在六枝特区西南部的中寨乡,刚刚从重灾区赶回来的副乡长罗光忠焦急地告诉记者。他表示,目前抗旱是头等大事,首先是要继续保证人畜饮水工作,用摩托车、潜水泵、抽水机抽水;其次是要做好宣传工作,采取节约用水和轮流放水积极开展自救;最后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春耕育苗,争取通过以上措施,将受灾损失降到最低。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