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科技储备助平稳抗旱

作者: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2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据四川防汛抗旱指挥部通报,尽管近期四川盆地的降水降温过程使旱情得到较大缓解,但截至3月29日全省仍有44县受旱;小春作物受旱面积482.3万亩,成灾104.7万亩,绝收34.5万亩。

  记者近日从四川省科技厅获悉,前期充沛的农业抗旱科技储备及丰富的农业节水示范经验,在当前全省科学抗旱减灾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抢先机,气象专家第一时间开展季节性干旱动态监测与预警;为觅良策,农业专家撰写多项调研报告建言政府部门;为战旱情,100多名科技特派员正投身抗旱一线……

  “前期四川节水抗旱科技项目的实施,带来了丰富的科技人员储备和管理、推广、示范经验,这些充沛科技储备,在此次四川抗旱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省科技厅农村处副处长游晓峰说,目前全省科技抗旱工作井井有条。

  据介绍,在2006年四川遭遇百年一遇的“川东特大干旱”后,省科技厅于次年启动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该项目选取山丘区集雨节灌技术等8大节水农业技术,在20个干旱频发、重发的县示范推广。2008年后,科技部门进一步将节水农业省级示范点扩大到30个。

  通过农业抗旱科技的早谋划、早实施,目前在四川已形成坡面集雨技术体系、旱育秧、地膜覆盖等一批节水型栽培技术,研究开发出一批适合丘陵区田间耕作的节水机具设备等新产品。同时,四川在2007年就结合节水抗旱项目的实施,组建了由省、市、县三级专家和科技人员构成10个科技特派员团队、聘任142名节水农业科技特派员,目前已培养科技“二传手”2000余人、科技种田能手和机械作业能手2万多人。

  为使节水技术在农业抗旱一线取得实效,科技部门通过指导30个示范县,采取农艺、工程、生物等多项措施应对旱情。“玉米简化抗旱栽培”特派团,在旱灾开始初期便带领专家在西昌、简阳等地组织召开现场会,将育苗避旱、集雨节水膜侧栽培等农业节水技术向西南辐射;“小麦简化抗旱栽培”特派团从今年2月起,分赴不同生态麦区开展苗情、土壤墒情、病虫情调查,制定技术策略,编写《四川小麦生产当前情况及管理重点》等技术手册发放各旱区。而在省科技厅简阳节水农业基地,科技人员不仅提供了新的农业种植和生物抗旱技术,还建设了20多口蓄水池,并计划建设一口2000立方米蓄水堰塘,用于玉米育苗、坐水移栽及点灌播种。

  为抢抗旱先机、实时监控旱情,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季节性干旱区粮食作物综合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组和四川省气象局建立的全省90余个土壤墒情监测站,及时监控土壤水分变化,并选取重旱区每日发布土壤水分曲线图。承担季节性干旱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子课题的专家组,编写的农业气象信息快报不仅提供气象过程监测预报,还结合未来天气趋势与农业活动提出建议。

  为给抗旱救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全省各级农业科技专家先后深入简阳、仁寿、盐边、米易等重旱区调研,编写了《大力推广抗旱节水农业技术,积极应对冬春干暖灾害的影响》等专题报告,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

  此外,中江、威远、梓潼、攀枝花西区等地科技部门,更结合当地特色,组织专家或带领农技人员通过广播、电视、技术培训、发放技术“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加强科学抗旱宣传,帮助农民以科技促生产、夺丰收。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