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的资产承包改革,帮助随州市供销社平稳‘着陆’;2001年的产权制度改革,则让供销社彻底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服务‘三农’。”5月11日,市供销社主任申永和这样总结改革的成果。
采访中了解到,基层供销社以往经营项目分散,主业不突出,效益低下,而真正困扰供销社的是多年沉积的人员和 “老账”包袱。
以曾都区何店镇供销社为例:2000年,该社全年收入30万元,企业员工130人,1年须花费12万元为职工缴纳各项保险,加上日常开支、员工工资等,收入所剩无几,经济包袱累计达100多万元。
负债累累的不单是何店供销社。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全市供销社系统共有1.2亿元经济包袱。
2001年,随州市供销社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系统推行疾风骤雨式的企业转变体制、职工转换身份的“两转”改革。
“减负”先要“减人”!经过分流,8616名职工人均2万元一次性买断工龄,返聘职工3889人,妥善安置了1400多名离退休职工。对经济基础和效益较好的基层社,组织职工和农民入社入股,保留优良资产;对资产质量差、经济包袱重、服务功能弱的基层社,在妥善化解债务、保留优良资产、合理安置人员的基础上,采取大社带小社、强社带弱社的办法合并成立中心社。截至2003年,全系统独立核算企业由88个减至51个。
“我们不仅用现金、实物,还用部分资产来安置职工,下决心彻底卸下包袱。”随县三里岗供销社主任何学道说。
明晰产权,轻装上阵,随州市供销社焕发生机,并把服务“三农”作为立社之本,推行“两社一会”,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使之成为巩固传统业务的一条成功路子。
乡镇基层社按照民有、民营、民管、民享的原则,围绕各乡镇特色产业,引导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33个、行业协会8个,既找回丢失的农产品市场,又拓宽了农民致富路。
“田丰收购到田边,边角废料都变钱。”这是农户对供销社开展农产品购销服务的赞言。社属企业随州田丰土产公司,依托特色产业,建有2万亩农产品基地,延伸收购网点200余个。去年,全市供销系统实现农副产品购销总额6.8亿元,通过订单直接服务农户4800户,为农民增加收入6680万元。
与此同时,供销社还利用“点多面广”的优势,着力抓好龙头培植、中枢联结和终端辐射三个环节,在农业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等方面,推进“超市下乡”工程和“金边银角”战略,兴建综合服务社,延伸网络配送“触角”,强力推进“新网工程”,初步建立了立足城市、覆盖乡村、连锁配送、上下对接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
目前,随州市882个行政村共有村级综合服务社781个,其中小超市、便民店、连锁店达257个,农资配送率达90%,构建了严密的服务“三农”网络。
(责任编辑 曹杰)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