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日报】供销社又回来了

———曲靖市加快现代乡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纪实

作者:徐鸿昌 来源:曲靖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8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近年来,云南省曲靖市把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和发展,与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解决农民买卖难、扩大农村消费、服务好“三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县级,“主攻农村”,大力实施供销总社“新网工程”和云南省“乡村流通工程”,农民群众方便、安全、实惠的现代乡村流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曲靖供销社已连续五年在全省供销社系统考核评比中被评为特等奖,2008年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华全国总社评为全国供销系统先进集体。曲靖市供销部门近年来取得的经验,引起了省级领导的重视。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曲靖现场推进会上说:“这就是供销社改革的方向。”

  新型供销社遍布城乡

  海拔3100余米的会泽县大海乡坪箐村被人们称为“乌蒙第一村”。该村地处乌蒙山主峰地段,风景秀丽却路途艰难。在村民朱云奎的农资农家店里,货架上小百货琳琅满目,仓库里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这里,所有货物都明码标价。2006年8月,朱云奎成为供销社加盟店的选点对象,上级补助了9284元,他拆除了原来的小门市,投资12000元,建盖起了20多平方米的新店,按照供销部门的要求,统一了店面颜色、标识、货架、货单、商品标价签和服装,变封闭式经营为开架式经营,商品由供销社配送中心配送。由于货真价实,质量过硬,群众都放心到他店里购买。对于大米、饲料等较重的货物,他一个村一个村地预约,送货上门。同时,他还收购村民的土豆、土鸡、药材等土特产品。现在,会泽县各乡镇已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社、农资农家店、便民店311个。

  按照“新供销、新机制、服务三农、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市委、市政府把供销社的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安排,统一布局,重点加快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农副产品现代购销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至2008年底,该市供销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17个农资和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为流通中枢,3918个经营网点为流通经络的流通网络,从业人员增至7000余人,经营总额成倍增长,全市甩掉了“亏损大户”的帽子,消化各种不良债务2亿多元,实现了县以上扭亏增盈。

  为进一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去年,该市专门出台了有关文件,从年初开始到2011年,市县财政每年分别配套500万元,改造和新建县级化肥仓储服务设施5.6万平方米;对总额达2000万元以上、区域网点配送率达80%以上的县级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实行以奖代补,每个每年补助20万元;在化肥淡季储备制度建设上,市县财政每年分别投入200万元贴息储备;在农村网点规范化建设上,市县财政每年各安排700万元、500万元,对新建网点每个补助8万元、改造网点每个补助4万元,新建300个和改造200个标准化农村经营网点。具体实施中,对人口达400人以上的自然村,以业主投入为主,以财政补助为辅,整合商务、供销力量,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入股,聚集各方力量参与建设。目前,全市已投入财政扶持资金3480万元,带动业主投入2.3亿元,已建成县级化肥仓储设施3.67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规范化网点238个,建成9个县级农资配送中心、1510个农资销售网点、8个县级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恢复和发展农村网点4018个;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和专业协会2764个,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2.2亿元。

  在宣威市板桥镇永安村,通过“新网工程”建设,供销社在消失了8年之后,又在群众期盼中回来了。

  现今,该市乡村流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一个贴近农民、走进生活的新型供销社流通服务网遍布滇东大地。

  改革与发展高位推进

  为快速推进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该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精神,逐步完善了领导体制。工作中三级联动,高位推进;多方配合,整体推进;相关部门重点服务。在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中,市县乡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都做到亲自听汇报、亲自安排部署、协调各方研究解决问题,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市县两级人大、政协普遍组织代表、委员进行调研、视察。

  从2007年4月到2008年7月的一年多时间,市人大、市政协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相继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全市9个县(市、区)40多个基层社和农村网点进行调研,涉及县乡村和供销社的干部职工1000多人参与座谈,全面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建议。

  市委、市政府在一年时间里,先后召开15次专题会议和与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相关的会议。

  2008年10月16日,市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明确支持供销社“加强县级、主攻农村”的工作方针,决定每年扶持资金增加到400万元,形成市政府95号文件。

  落实省委14号文件精神,市政府常务会进一步突出以加强县级综合实力建设为重点,明确了整个“乡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和扶持政策。2008年11月4日,市委常委会原则通过,有了市委、市政府35号文件。

  市委书记赵立雄明确要求供销部门,“在服务三农中不断壮大自己”、“要体制、机制、服务同时加强”。他多次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民“买难、卖难”问题。

  2009年12月9日,市长岳跃生专题听取工作汇报后,欣然寄语:“深化供销社改革、构建乡村流通服务体系。”

  针对影响和制约“乡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农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和农村网点等薄弱环节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在2009年4月25日召开的市政府第三次常务会上,一次通过形成市政府50号文件,决定每年市县两级财政支持2200万元,连补3年。曲靖市的供销社改革连年出新招,打出了改革的组合拳,全市供销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仅第一年就带动13000多万元投入。

  开拓创新推动供销发展方式转变

  人们会发现,曲靖现今的供销社发展模式,早已跳出传统的条条框框,成为了一种具有现代气息的“大供销”模式。作为政府的一个管理部门,县(市、区)及以上供销社,已转变职能,重点搞好规划、搞好服务,创造条件,引导供销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向现代流通服务方向发展。

  麒麟区供销社开放办社,重新占领农村市场。2008年以来,区供销社对原有258个基层购销店的人员和资源进行重组改造,建成配送中心2个,综合服务社247个。改造重组后的基层社更加注重通过开放办社、联合开发、招商引资来创建新型物流体系。建立了禽蛋、土产、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构建“加工厂+基层店+农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增加了便民店品种。近年来,先后引进企业12家,引资9千多万元。固定资产从2.4亿元增加到3.2亿元,同比增加33%;供应商品增加了3倍,日销售额翻了3番;盘活资产8千多万元,扭转了亏损局面,每店每年盈利3万元以上。

  宣威市从几近倒闭、上访不断的县级市社,到跳出供销抓供销,开放办社促发展。为帮助农民尽快进入流通领域,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提供金融等服务,宣威市供销社作了有效的尝试。2008年以来,按照支持“三农”、方便农户、让利农户的原则,与农业银行联合向农民发放“惠农卡”,重点解决农户进入流通领域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供销社成立惠农卡发行、授信、调查、管理办公室,授信对象为农村中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据有关人员介绍,自打开始办理发卡以来,供销社门庭若市,常常忙得下不了班。

  从2004年完成1500万元销售收入到2009年实现1.2亿元销售收入,宣威市农资公司用五年时间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跨越式发展。该公司的销售经营一度时期陷入低谷,几近瘫痪。2005年以后,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供销社的服务辐射功能,大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将群众的需求与农资生产厂家的生产相挂钩,与全国10余家化肥知名生产厂家联营,实行订单生产以销定购,建立稳固的购销关系,在广大农村消费者中产生了良好的信誉。公司同时依托供销系统销售网络,进一步健全销售网点。在2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148个农资农家店,保证广大群众能就近就便购买到放心农资商品。

  会泽县在“乡村流通工程”的硬件建设中,坚持市场运作,以企业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支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领办、创办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组织,增加企业资金投入,加大信贷融资力度,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去年共整合企业资金、银行资金、社会资本1790万元。

  去年,电子商务进供销的信息平台建设,有效促进配送中心调整经营结构。一批新建网点部分实现了电子收银、POS机的使用等功能配套。

  供销系统采用聘任制聘用了83名乡镇供销社主任,80%的农村乡镇恢复了供销社建制;累计培训农村经纪人18690人次,吸收5000多名农民参与供销社经营服务,一大批流通领域的行家里手参与到供销社的队伍里,极大地改变了队伍结构。

  现今,曲靖市供销系统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供销社的整个经营从过去的一买一卖的模式中跳出来,普遍学会和运用连锁、代理、配送、委托等市场手段和方式方法,坚持走联合与合作的路子,实现了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与农村经营网点、服务体系的对接,整个行业快速发展。

  农村小市场与外部大市场成功对接

  该市乡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搞活了农村市场流通,乡村连锁经营店有序组织农副产品外销,使农村的生产与外部消费市场连接;组织农用物资、日用消费品在乡村销售,实现农村的小市场与外部的大市场相衔接,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和繁荣。

  充分利用供销社流通网络优势,帮助农民解决“种什么、种多少、卖给谁”等难题,宣威市供销社下足了功夫。在宣威各乡镇农村,不仅有丰富的农特产品,而且加工水平较高,但长期以来缺乏交易的平台,许多优质、特色的农产品难以走出宣威进入流通大市场。市供销社想办法把一家一户生产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深加工、包装、提质后,再摆到由榕城基层社牵头创办的集展示、交易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宣威农特产品展示中心”进行展销。榕城供销社主任刘绍宽说:“进入中心的农特产品没有卖不出去的。”去年,该中心实现销售收入240多万元。配送中心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路,做到一个名特优产品带动一个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的发展,带动一批农民增收致富,形成以农产品配送中心为龙头,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为依托,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销一条龙的农产品经营网络。供销社做成了“一家一户做不好,政府不好做”的事。

  会泽县大桥供销中心合作社是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供销社看到近年来当地的马铃薯难销,农民得实惠少,便到省外国外找市场,跑销路,先后设立了11个收购网点,大量收购马铃薯销往新加坡、越南及国内的上海、四川、重庆等地,平均收购价格从以前的每公斤0.2元提高到了0.5元,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企业实现利润7万元,实现了企业和农民之间的互惠互利。

  麒麟区大豆专业合作社是区供销社的下属企业。2003年改制,现有股东20人,均为改制职工。合作项目以服务“三农”为主,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去年,产品销售1860万元,收购农副产品1400多万元,实现利税140多万元。几年来,在种植上每年与麒麟区、会泽县签订协议种植大豆2.5万亩,带动农户12600户5万余人,人均收入125元。在养殖上,带动农户3980户1.5万人,让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00元。合作社三年来共培训种植养殖骨干7459人,其中妇女就有4000余人。

  无疑,该市开展的现代乡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搞活了农村市场流通,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推动了农村产业化发展,打通了农民致富路,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供销合作社已成为该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

(责任编辑:陈蕾)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