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世博园里畅想绿色生活

作者:王玲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0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上海世博会在“绿色、生态、环保”方面提供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经典答案。世博园开园3个月来,许多参观者从“看热闹”过渡到“看门道”,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态与环保”这个全球发展面临的公共命题。

  7月27日,刚刚走出世博会主题馆的河南省环保厅规划财务处副处长李秋民颇有感慨,“在上海世博园里,‘绿色’是一种抽象的理念,也是一种具体的色彩。这里充满了‘绿色’的理念和创意。”他的话引起了身边许多其他参观者的共鸣。

  正如观众们亲身体会到的一样,从最初的筹备、选址,到后来的规划、建设,上海世博会将“绿色世博、生态世博”的理念贯穿始终,为人们呈现了一场生态环保的“绿色”盛宴。

  “今天的城市并不是孤独地存在,而是处于一个经济和生态的大环境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上海市世博科技促进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光明说。

  2010年,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可能将突破60%。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正是为了探索一条人类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观过上海世博会的环境保护部华东督查中心副主任杨永康认为,“世博会上展示了许多世界各地正在运用的环保技术以及可推广的成功做法,我们应该在城市发展中借鉴这些智慧的环保经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的确,在上海世博会这个大舞台上,许多国家、许多城市都展示了成功的环保实践,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加拿大蒙特利尔案例馆中循环放映着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短片,讲述了这个市市中心192公顷的垃圾填埋场正在被全面修复成公园的真实故事;德国“汉堡之家”采用地源热泵技术,从地下35米处抽取地下水,经过循环处理,夏送凉,冬递暖,能够一年四季保持25°C恒温,同时整个建筑的制冷、供暖和电力,全部由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等清洁能源完成;英国“零碳馆”将厨房的食品废弃物和有机物质等生物质垃圾混合,通过生物质厌氧过程降解,产生电和热以实现生物质能的释放,该系统处理后的产品能够还田作为生物肥用。

  “通过参观,越来越多的人在了解和关注生态环保的绿色技术和成功做法。这表明居住在现代化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向往绿色生态的居住环境,崇尚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杨永康说,“希望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范本早日走进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环保、宜居。”

  在黄浦江畔的世博园城市未来馆前,有一个由烟囱“变身”而来的“温度计”。作为世博园内最高的建筑,这支“温度计”高165米,其前身是上海南市发电厂的烟囱,后被改建成世博气象信号塔。塔身的红色刻度和塔顶显示屏都清晰地显示了园区的实况温度,浦西园区的参观者抬头就能看到。

  参观了上海世博会的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包洪新对这支“温度计”印象深刻,“它不仅展示了‘变废为宝’的巧妙构思,更体现了‘低碳环保’的鲜明主张。”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世博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杨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希望上海世博会能够为今后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一个样板,能够使城市与环境和谐,使世博园区成为生态城市、和谐城市的样板。”

  其实,在许多观众眼中,世博园区就是一个生态环保城市的样板。

  以白莲泾公园、后滩公园为例,依靠环保绿色的生态科技,这两个公园为世博会参观者创造了清凉、洁净的亲水景观。负责白莲泾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的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徐竟成说,流经世博园区的白莲泾通过采用“近自然、原生态”的修复集成技术,实现了从防洪驳岸到河面硬质驳岸生态软化和河道生态系统的转变完善。

  除了构建自然、和谐、优美的水环境,世博园区内还启用了生活垃圾内河集运系统,改变了上海垃圾车船散运的方式,杜绝了垃圾转运中的“二次污染”。
 

 (责任编辑 曹杰)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