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社:顺应经济发展趋势 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9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近几年,是武汉市供销合作社工作的特殊时期。过去盲目投资导致新旧矛盾交织激化,企业连续多年亏损,债务负担沉重,法律纠纷众多,安全稳定隐患复杂,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供销合作社的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和压力。但是,在全国总社、省社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的供销合作社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坚持遵循市场规律,顺应城市经济发展趋势,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迎来了近些年来发展的最好时期。继2008年实现全系统大幅度减亏后,2009年市社出资企业一举扭转多年巨额亏损的局面,实现利润596万元。管理体制基本理顺;企业改革逐步深化;遗留问题基本解决;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企业文化显著提升;安全稳定势态良好;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供销合作社的形象、地位得到了优化和提升。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解放思想,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思路决定出路,要实现武汉市供销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基础和管长远的工作是解放思想观念和解决发展思路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开展解放思想、实践科学发展大讨论,紧密结合社情,提出了“破除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坐井观天的思维定势,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观念;破除安于现状、患得患失、怕肥水流入外人田的守旧心态,牢固树立抢抓机遇、长远发展的观念;破除求稳怕乱、依赖政府、观望等待的畏难情绪,牢固树立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观念”,确立了不图虚名、讲求实效、稳中求进、放开搞活的工作思路。

  (一)推进改革,理顺体制机制。

  从完善体制、下放权限入手,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着手理顺供销合作社与集团公司的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次、还企业自主权,作出了撤销“社务中心”、废除财务“四统一”,完善四个方面管理体制和下放八个方面权限的决定。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结合社情,精减了集团公司人员、撤销了内设机构、实行了市社与集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较大幅度提高了管理效能,进一步还原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激发了企业活力。今年,我们针对企业改制不彻底的实际情况,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出经营者参股、股权激励的改制方案,对一些资产、资金与集团公司一时难以明晰关系的企业,创造性地提出了模拟股改的方案。

  (二)化债减负,改善资金状况。

  采取处置零星、低效的资产,偿还部分银行贷款,减少贷款规模;调整贷款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协调多方关系,争取政策支持,化解历史债务;争取政策扶持,缓解企业资金矛盾;基本理顺了集团公司与各企业的资金往来关系,有效地提高了资金运营效率,确保了资金安全。这一系列的工作措施,有效降低了资产负债率,改善了财务状况,大幅度降低了财务成本,逐步改变了全体职工为银行“打工”的状况。

  (三)维护权益,解决遗留纠纷。

  按照维护供销合作社权益、不留后遗症的原则,依法依规,着力解决了几件事关供销合作社生存发展的大事、要案,避免了新的矛盾发生,保全和盘活了一大批资产。近两年共解决各类法律纠纷和遗留问题11起,涉案金额2亿元。通过股权转让、民事调解、司法诉讼等经济、法律手段,消化了包袱,斩断了“亏损源”,收回了历年拖欠的款项,维护了供销合作社的权益和声誉。

  二、顺应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突出抓好专业市场建设

  武汉市供销合作社的市场建设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市场相匹配,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相结合的大市场流通格局,成为供销经济发展的支撑。全系统现有各类市场33个,市场建设面积32万平方米,市场交易额100多亿元,以市场为主的资产经营收入年近6000万元。

  (一)资产重组办市场。

  将原3个分属不同公司的市场进行资产重组,组建成立武汉西汉正街市场群中规模最大的综合市场,市场占地面积112万平方米,经营面积6万平方米,下设粮油、洁具、石材和建筑材料等4个专业市场,汇集国内外客户近千家,经营商品近万种,年交易额25多亿元,其中“武汉粮油第一市”粮油批发市场日实现粮油交易量400多吨,年交易额近16亿元。

  (二)开放引进办市场。

  在办市场过程中,将着力点放在引进资金、引进大户、引进品牌、引进先进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方法上来,允许经营者持大股和自然人投资入股,成立武汉黄鹤楼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汉口、武昌兴办武汉茶市和陆羽茶都,吸引全国各地600多户茶商入驻,年交易额近10亿元,占全省茶叶交易总量的50% 左右。

  (三)创新平台办市场。

  顺应武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现代物流发展的形势,武汉市银鹏纺棉公司以变应变,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办武汉城市圈棉花交易市场,实行“撮合、现货、期货”交易三网合一,开展仓单质押业务,年实现电子撮合交易量25万吨左右、交易额30亿元,仓单质押近5万吨。

  (四)突出特色办市场。

  抓住武汉集邮市场重新选址的机遇,引入创办武汉收藏品市场,主营邮品、钱币、磁卡、古玩、字画、珠宝、玉器、像章等各类收藏品及工艺文体用品,经过几年的培育,成为武汉市发展荆楚文化特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十七届票证收藏展示交流大会。突出旧货特色,立足二次消费,开办武汉旧货调剂中心两个分市场,开展家电、机电设备、厨具、家具、银行抵债物资等二手商品调剂,年交易额近5亿元。

  近年来,一方面,我们通过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完善功能,巩固、提升现有市场规模、档次,保持了资产经营稳中有升;另一方面,顺应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要求,加快资产开发步伐,积极寻求市场转移与提档升级。今年上半年,武汉一环线内香港路“武汉供销大厦”开发项目和同地段占地30多亩的新永安装饰建材市场开发项目顺利签约,如果顺利两年多时间完工,将成为武汉市供销合作社的标志性建筑。

  三、围绕中心工作,高举服务三农旗帜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为农服务,加快农村流通体系与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争作为树形象。

  (一)构建农村流通网络,突现服务功能。

  将“新网工程”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相结合,因地制宜,采取“外引内联”,借势借力,整合资源,改造提升传统经营网络。近年来,新建、整合各类流通网点2800个,乡镇一级网点覆盖率由前几年的不足40% 扩张到现在的90% 以上,村级网络覆盖率70% 以上。其中:“武汉供销农资”品牌农资店达到820个,供销合作社供应化肥占全市化肥市场需求量常年保持在65% 左右。

  (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采取鼓励基层供销合作社职工领办、培植龙头企业带办、建设农产品基地引办、引导农民经纪能人兴办等多种措施,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7家,入社农民达2.6万人;领办农产品经纪人、棉花、茶叶、农业生产资料等行业协会25个。拥有“鲁公山”西甜瓜等名牌农产品商标8个。

  (三)开展扶农助农活动。

  连续三年开展扶贫助农免费送肥下乡活动,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和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今年7月,武汉市连降暴雨,远城区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我们迅速启动防汛救灾预案,紧急调运化肥和采购编织袋、铁锹、铁丝、应急灯等防汛物资,第一时间投入抗灾救灾工作。赶赴洪涝重灾地区,慰问当地受灾农户,现场向灾民捐款7万余元,另外免费赠送100吨化肥,帮助农民灾后生产自救,当地新闻媒体给予了及时报导。

  有为才有位。通过系统上下的努力工作,供销合作社的地位作用得到了充分展现,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也赢得了空前的关心、重视与支持,比如政府每年给予农资淡季储备补贴800万元,今年又给予农资网络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还有其他一些补贴资金。现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凡是涉及三农的调研、考察、会议,都点名要供销合作社参加。今年,鉴于供销合作社已有的工作成效,市委将供销合作社“农资放心工程”写入了市委1号文件,将“农资中心店”建设纳入了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四、履行再生资源行业管理职能,恢复扩张行业阵地

  武汉是国家批准建设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示范区,我们抓住机遇,努力恢复并扩张再生资源行业阵地。

  (一)制定标准,掌握行业话语权。

  制定行业标准是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掌握行业话语权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认真开展再生资源行业标准化建设,由供销合作社起草的《武汉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场所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作为武汉市地方标准(DB42/T529-2009)正式发布实施,填补了湖北省在这个领域的“空白”。

  (二)争取职能,掌握行业主动权。

  负责起草《武汉市再生资源管理条例》,广泛征求意见,做了大量协调工作,条例明确将再生资源行业管理职能委托给供销合作社。市政府发文明确成立全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供销合作社,市财政也拨出专项经费。各区人民政府相继成立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主管部门,同时明确凡是有供销合作社的区,供销合作社就是行业的管理部门。

  (三)编制规划,明确行业发展方向。

  修订完善了《武汉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方案》,通过严格筛选,确定由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编制并完成了《武汉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规划到2013年在全市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运作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2200个,实现90% 以上的再生资源回收从业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90% 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的市场进行规模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在全市形成以“社区回收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目前正组织专家论证《规划》,报市政府审批后发布实施。

  (四)积极作为,筹划再生资源产业园区。

  本着流动开发、分步实施和边招商、边开发的原则,积极筹划用地5000亩、总投资额8亿元的武汉市再生资源产业园项目,建设周期三年。目前,项目建议书已报市发改委批准,一期占地2000亩的选址工作已达成初步协议。

  回顾这几年来工作,我们有这样几点深切体会: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打基础,管长远,实现稳步健康发展。二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放开搞活,充分尊重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引入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三是必须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培养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塑造供销合作社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四是必须坚持民生为本,促进和谐,着力解决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化解各方面的矛盾。

  (实习编辑:谭思嘉)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