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各式“菜篮子”,怎么装“好”菜?

上海中心城区4个区开始试点菜场与合作社直供对接,直供比例占到了菜场日销量的10%左右

作者:黄勇娣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2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近期,在上海市商业和农业等部门联手合作下,中心城区4个区开始试点菜场与合作社直供对接,直供比例占到了菜场日销量的10%左右。探索农产品直销,让农民和市民都得益,成为一个好的突破口。

  实际上,除了这样的“场社对接”,近几年来,上海市已悄然探索了多种农产品直销模式:有的以专卖店方式直销到市中心,有的以“直采”方式直销到大卖场,有的以“新鲜直送”方式直销到社区,有的以“宅配送”方式直销到市民家中……然而,各具创新意义的直销模式,先前或多或少都遭遇过成长烦恼。在当前的背景下,若能帮助这些“半熟”的直销模式扬长避短,放大优势,打通障碍,也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为市民构建更便捷、更多样的农产品直销平台。

  “农超对接”篮,得装新观念

  当前,国内只有6%的农产品通过超市销售,而在国外,这一比例高达60%。超市卖场的吞吐量巨大,理应成为农产品直销的主渠道之一。但据上海市一位农业专家透露,上海推行“农超对接”多年,家乐福率先以“零费率”向农民合作社敞开大门,如今干劲越来越足,其他一些超市卖场也曾有过尝试,但很快不了了之。

  这当中,关键是观念在作怪,“零费率”吓退了不少超市卖场。对于超市卖场来说,收取高昂的进场费或是销售额“扣点”,是其获取盈利的主要手段,而且操作起来简单、明了。让大量农民合作社进入,不仅无利可图,而且操作麻烦———这让许多超市卖场心里没底。

  但洋超市家乐福却越干越欢,接下来还准备将其蔬果直采比例提高到50%。家乐福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在国外实践“农超对接”已有几十年,今后准备在中国各地全面推广。对于他们来说,以“零费率”敞开大门,并不是一笔亏本账。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卖场生鲜区向来难以实现盈利,而更多是为了赚取人气,家乐福在上海的几年实践证明,由于直采到田头,中间流通环节被压缩,不仅蔬菜更新鲜、安全,在价格上也可以让利给市民,比市场价平均低了 20%,人流大幅增加,带动了其他商品区的销售。同时,他们帮助农民增收,与市郊区县建立良好互动,还能抢先获得一批鲜活农产品的基地和货源。

  成百上千的超市卖场若能更新观念,着眼长远算一笔账,向农民合作社全面敞开大门,应该能造福更多农民和市民。

  “新鲜直送”篮,物业要宽容

  郊区100多家农民合作社还联合起来,探索一种由市民点菜、产地在6小时内将优质农产品配送到社区的“新鲜直送”模式,市民买菜就像订牛奶一样。他们在中心城区的小区设立“新鲜配送亭”,居民开出自己想买的菜单,配送方马上开始在郊区产地直接采购,并力争在最短时间内送到社区,而且还附着携带“安全检测报告”。据了解,这些农产品虽然来自100多家合作社,但都被纳入了标准化生产模式,全程监控农产品品质,最后还经过规范化的分拣、包装,并打出统一品牌。该模式由于取消了中间流通环节,不必进入收费门槛较高的大卖场,因而可以把利润“让”给农民和市民:在采购农产品时,给予合作社的价格至少要高于市场批发价10%,新鲜、体面的农产品送到社区后,售价却比超市低10%—15%左右。新鲜、便宜、便捷,“社区农业”甚至比超市还具有竞争力。

  在该模式大张旗鼓推进阶段,市区曾有近百家大型社区签约准备加入其配送网络。但很快,操作中的种种具体难题出现,该模式原本规划好的美好蓝图便没了下文。最关键的是,这种“两头让利”的探索遭遇了“中间要钱”的关卡。他们与50多家居民小区商讨入驻事宜,但一半以上物业公司表示“必须缴纳一定费用”。这让探索者一筹莫展:每个小区一天能有上千元销售额就算不错了,利润不会超过300元,还要用来支付物流、人力等各项开支,如果物业公司每天都要“砍”去三五百元,那么他们只能一直亏本下去。坚持几个月之后,“社区新鲜直送”模式转入低调。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不少乳制品品牌都能在社区“畅行无阻”,但并没有向物业公司交纳任何进场费用,就因为服务内涵迎合了居民需求,农产品新鲜直送也是一种便民利民探索,只要大多数居民认可,物业公司就不应从中设“卡”。

  “连锁专卖”篮,模式有讲究

  在市中心开农产品连锁专卖店,是郊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最先试验并且至今还在探索的直销模式。不管是南汇西瓜、沪郊蜂蜜,还是崇明生态农产品、金山特色蔬菜,都曾启动过“进城计划”,过程十分坎坷。失败原因,有的是因为新鲜货物运输不及时,有的是因为季节性太强,有的是因为市中心房租等成本太高,而关键是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今年以来,新一轮“专卖店计划”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崇明以政府扶持的方式,让一家大型农企牵头,让各类生态农产品集体“出岛”,在市中心开出几十甚至上百家专卖店,统一打响“崇明生态农产品”的品牌,政府给予房租、物流等补贴,大大降低农产品专卖店的成本。而浦东农业部门更是对整个供应链各环节进行补贴,来抵消农企或农民合作社的成本。

  企业也可以通过探索灵活机制来完善盈利模式。光明食品集团旗下的都市菜园,曾经打造了一种安插在菜场里的“品牌直销专卖店”。这种方式更为大胆,直接面对菜场里的小商小贩,以品牌农产品来与散装廉价蔬菜竞争。它倚仗的,是星辉蔬菜的几万亩自有基地和光明集团旗下的10多个品牌500多种优质产品。据了解,星辉早就建立起全国第一个蔬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它原来只做蔬菜出口,近年开始做起了内销;专卖店引入的品牌,有“中国名牌农产品”海丰大米,还有光明乳制品、爱森冷却肉、冠生园蜂制品、小白领鸽等。专卖店里虽然都是品牌产品,走的却是“平价”路线,比如无土栽培豆苗每500克仅比一般摊位贵了1元,青菜每500克也只贵了两三角。

  “健康宅配”篮,得算精细账

  近几年来,申城还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宅配送”品牌,如都市菜园、城市超市、多利农庄、菜管家等,它们可以接受单位的团购订单,也可以为市民量身定制年卡、季卡、月卡等,一个电话就可以将所需农产品直接配送到市民家中。而且,这些宅配农产品大多是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还根据市民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开出“营养菜谱”,“附加值”颇高。

  如菜管家推出的一种“月卡”,面向一对年轻夫妻组成的两口之家,价值800元,每周配送两次,每次包括8份有机蔬菜、1份新鲜菌菇以及葱姜蒜等,既做到品种丰富,又能保证新鲜,平均到每日开销才20多元。对于平时忙碌的年轻白领来说,省去了买菜时间,吃到的还是有机蔬菜,而且仔细算算,每日开销并不比去菜场买菜贵多少。这种直销模式,应该能迎合相当一部分白领人群的消费需求。

  “都市菜园”最初计划开出300家到500家,但坚持一两年却面临一个尴尬局面:所有门店基本不盈利。之后,他们对门店进行精选调整,并由直营全部转为承包经营,激发承包者、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很快消灭了亏损门店,现在已经增长到了100多家门店。


(责任编辑 曹杰)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