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述评】利国利民利企 “对接”任重道远

——供销合作社与“农超对接”述评之五

作者:何仲平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4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1月3日上午,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王杲铺镇王杲铺村付玉昌一家刚把新采摘的3筐黄瓜搬出大棚,就被守候在棚前的河北客商抢购一空。“如今咱农民卖菜省事多了,客商上门收购,用不了一上午,北京各大超市货架上就摆上了咱这高品质黄瓜!”付玉昌高兴地说。老付种植的黄瓜之所以实现了“农超对接”,是因为集约化育苗工厂育出的抗病新品种,通过生产全程标准化管理,实现了高品质产出,农户棚均收入5万余元。尝到标准化、品牌化种植甜头的菜农不止付玉昌一人。目前,该县蔬菜播种面积达38万亩,已注册蔬菜商标13个,4个品牌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9种蔬菜取得有机产品认证。全县年产各类蔬菜180万吨,年产值23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200元。(《德州日报》1月4日)

  在“农超对接”发展较好的山东省,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也同时得到实惠。青州市与德州市平原县的农业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潘爱兰是山东青州市高柳镇马兰蔬菜生产基地负责人,临近大年的传统农闲时节,她与基地的农户们却比农忙还忙:“越到年末越忙,去年大年三十,大部分农户都是在室温20多摄氏度的大棚里过的,超市每天都要求上货,菜农根本没时间休息,今年看来也不例外。”她告诉记者,自2009年基地与家家悦、物美等超市开展“农超对接”以来,虽然很累,但农户们的收入增长不少,个个脸上都乐开了花。据了解,马兰蔬菜基地50多个大棚,占地200多亩,主要种植黄瓜、辣椒等大棚蔬菜,共15户农民承包,一般承包3个大棚的农户,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收入水平比“农超对接”前提高20%左右。另一方面,超市要求农产品生产规范化,生产过程不允许使用农药和绝大多数化肥,要与超市对接,农户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可以说是超市改变了以往农业生产方式。在基地里的每一个大棚内,都挂着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禁用农药的名称,以及基地的相关制度要求。不能使用农药加大了劳动力的投入。比如瓜菜生虫子,必须人工除虫。但农户已经明白其中的道理,没有农户违反规章制度,基地产品全部是“绿色蔬菜”。除了参与“农超对接”,这里还是世博会蔬菜直供基地,生产标准化让农户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合作社对细节的主动改善,就能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物美集团董事长助理富宇建议,对于有意愿参与“农超对接”的合作社,在维持一定农产品规模、保持产品品质的同时,要学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种植结构,并积极接受成熟的连锁企业的经营理念,这样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最大的市场价值。

   在摸索实践“农超对接”的几年时间里,物美集团也遇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农产品具有规律性的上市周期,要实现365天的持续供应,不是一个村庄、一个合作社或者几百亩地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富宇说。

  有鉴于此,一个强有力的农产品销售中介组织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同时,把那些优质的农产品进行品牌包装,用现代化营销手段推介出去,既可遏制中间商的盘剥炒作,又可改善农产品流通供应链运营的效率和效益,从农民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视角去推动“农超对接”有效实施。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就适时充当了这一角色。

  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主任白志刚说:在山东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超对接”是新型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结果和有机组成部分。2008年起,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对新型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成功地探索。主要内容是:首先,由基层供销合作社为农民做出示范,继而领办专业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围绕基地生产,为社员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仅两年时间,全省70多个县(市、区)依托新组建的600多个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分布在省内各产区的500多处标准化生产基地。其次,各地供销合作社按照创新经营方式,甩掉中间环节,将产品直接送到零售终端的基本要求,重点推进了与大中城市连锁超市公司的合作。全省供销合作社已与全国经营规模最大的50家连锁零售企业,20多家农产品专业零售企业和众多的出口加工企业建立了农产品直供关系。农产品从采摘到消费的流通时间由平均4天缩短到2天以内,流通环节减少2—4个,流通成本降低50%以上。再次,在省社的直接组织下,全省系统与相关超市签订包括供应农产品数量、质量、规格、价格以及检测、流程、双方互动等内容的合约,创新农产品一体化经营运营机制。山东省、市供销合作社还积极搭建农产品信息、合作、交易平台,使每一处基地的农产品进入若干市场,给每一个市场提供若干基地,有力推动了农产品经营体系的建设步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胡定寰是国内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和超市问题的著名专家,他的专著《“农超对接”怎样做?》被业界称为“具有理论指导与实际操作价值的教科书。”他说:我国的“农超对接”是经济、社会、人文发展到一定阶段和高度后必然要出现的新生事物。“农超对接”提出的挑战首先是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问题;超市大规模的采购,又提出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需求。由我国政府部门倡导并推动的“农超对接”,当前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县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这方面供销合作社大有可为。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带领农民把专业合作社做多、做大、做强、做出水平,将是供销合作社对“农超对接”和我国农业现代化最大的贡献之一。

  当前,国家大力扶持和重点发展“农超对接”。到“十二五”末,“农超对接”比例可望达到30%左右。届时,仍有70%左右的农产品经过非“农超对接”渠道被端上城乡消费者餐桌。发达国家超市里70%—80%的农产品是直接从农民地里采摘的。这种差距至少要经过10多年努力才能消除。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所以,无论对于超市这类流通企业,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生产经营组织,更不用说供销合作社这种与农产品生产流通各个环节和方面都有着密切关系的桥梁和纽带组织,在“农超对接”任务面前,都是任重道远;在若干个“五年规划”期间,都只能兢兢业业,负重前行,没有一丝一毫的理由草率和懈怠!因为,“民以食为天”,共和国是以人民为天哪!

(责任编辑:陈蕾)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