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浙江省供销合作社广大干部职工面对复杂的经济和市场形势,紧紧围绕“十二五”战略总目标,省时度势,昂扬精神,大力开展“专业合作社建设年活动”,继续深化“三位一体”等服务模式,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四网工程”量质并举推向深入;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为着力点,加大经营设施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发展新型经营业态,不断推动社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上半年,全省供销合作社“三化同步”稳健推进,经济工作良性前行,各项经营性指标全面翘升,时间过半目标任务超额过半,“十二五”的开局步伐良好。
一、经营总规模较上年扩张二成强
据统计,到6月底累计全省供销合作社共实现总经营收入94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6%,这是自金融危机以来经营规模扩张最快的一个时期,与危机前的08年上半年相比扩大32.4%。这一发展速度与“十一五”的平均速度相比要高出14.5百分点。与此同时,增长还体现在时序上、区域上和板块上的全面看升:上半年各月的同比增幅都在10%以上,最高的一个月的增幅达到了34.4%;11个市社的累计总规模同比无不增长,且增幅都在7%以上,其中丽水、宁波、金华市的增幅高达三成以上;传统的内外贸流通业务和工业、农业、房产、服务等经营业务也都表现出兴旺昌盛的格局,经营规模的增幅均在一成以上,特别是内外贸的增势持续向上,同比增幅达到三成强。在时间过半的时候,各大项主要经营指标均超过目标任务的一半,其中总经营收入的完成率已达52.3%。
----贸易业强势攀升。到6月底止,全省供销合作社拥有各类内外贸批发零售贸易企业534家,营业面积达218.3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达50601人,1-6月共实现各类商品销售总额65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总额545.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4%。各业务板块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消费市场全面呈旺。据统计,目前全省拥有各类日用消费品零售商场及综合超市71个,其中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的零售商场有39个,经营着一百多个大类8万余个商品;拥有57个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和11个医药经营企业;特别是这几年系统上下通过投资、合作、加盟等方式加快了消费品连锁网点的发展步伐,到6月底止,全省拥有消费品连锁总店216家,门店总数达24982家,从而一个以连锁业态为核心、以商场和超市为支柱、以乡村“放心店”为补充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初步编织而成。上半年全省供销合作社共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8.6亿元,比去年同期扩大了21.1%。城乡市场消费同步呈旺,县以上的消费品零售额为104.4亿元,同比增长20.4%;县以下乡村为44.1亿元,同比增长22.6%。
二是农资行情震荡上扬,市场需求继续呈强。今年以来,国内化肥市场价格整体呈现着震荡上扬的态势,目前尿素的出厂价在2250元/吨左右。对此各地供销合作社以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加大对农资流通设施建设的投入,着力创建统一配送、连锁经营、配套服务的网络化营销体系,在经营上做到未雨绸缪,早准备早备货,勤进快销,满足供应。与此同时,各地还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的助农惠农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促进了市场销售。目前,全省系统共有各类农资经营企业122家,其中遍布全省乡村的农资连锁零售门店有11561家,这些经营企业共有营业面积28.8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达 8112个。到6月底累计,全省供销合作社共向农民直接销售各类农资商品3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4.8%,其中销售化肥182.2万标吨,增加21.4%,农膜1.5万吨,增加24.8%,农药3.7万吨,增加6.2%,供销合作社的供应量占整个社会的7成以上,充分发挥着农资流通的主渠道作用。
三是再生资源政策受限,购销业务相对平稳。今年以来,各地供销合作社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加大了对再生资源经营网络和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加大了对交易市场和新型的连锁回收网络体系的创建工作。目前,全省拥有各类再生资源经营企业78家,其中交易性市场10个,旧货调剂市场1个,拥有连锁经营门店498个。据统计,到6月底止,全省供销合作社共实现再生资源总销售额31.1亿元,比去年同期略增3.5%。市场交易额为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个百分点。
四是价格全线高幅上涨,农副产品购销两旺。据统计,目前全省拥有各类农产品经营企业90个,经营面积达28.7万平方米,从业人员为3264人。上半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的批零贸易业就直接向农民收购各类农产品6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4%;社办工业从生产者直接购进5.7亿元,同比扩大47.4%。于此同时,持续注力于农批市场集散功能的提升,上半年的农产品成交额继续扩大,达188.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6%。此外,专业合作社和名优农产品的展示展销中心也不断的发挥着生产和市场的组织作用。从11个市供销合作社的情况看,与去年相比购销规模有增加的有9个,分别增长7.8%到3.7倍,减少的仅 2个,分别减少23.1%和28.8 %。
五是批发市场强化内涵,交易规模平稳增长。据统计,到目前,全省拥有各类批发交易市场93个,其中专业农产品的批发交易市场39个,集贸性市场18个,再生资源市场10个,农业生资料市场1个,旧货市场1个,小商品市场5个。共有交易摊位26097个,大多为常年性经营,经营环境则大多为室友内封闭式,并配有冷藏设施,共计冷藏能力达4.6万吨。1-6月全省市场成交额为25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3%。11个市中,宁波市略有下降,其他10个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大多增幅相对稳定。
六是全球经济恢复增长,对外贸易稳健扩张。今年以来各地供销合作社抓住有利时机加大出口力度,到6月底止,全省系统共有专业外贸经营企业13家,这些企业在上半年共计实现商品出口总额68.1亿元,比去年同期扩大29.9%,其中湖州和丽水分别扩大了3.3和6.8倍;加兴、金华、杭州的增幅均在5成以上;省社本级实现出口的总额达13.5亿元,同比增长16.6%。
----社办工业产销两旺。伴随整个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的不断趋旺,供销合作社工业的产销形势在近年来持续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态势。据统计,到目前止,全省共创办各类工业生产企业66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22家,从业人员达10756人。上半年共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达62亿元,比去年同期又扩大了36.4%。其中杭州市社实现22.6亿元,同比增8.9%;湖州市社达10.3亿元,扩大了1.8倍;绍兴市社为5.4亿元,上升了34.1%。宁波市社4.9亿元,增长44.5%;省社本级企业实现13.5亿元,增长60%。
----房地产业开始紧缩。房地产业在一系列强大的政策压制下,整体市场格局已明显转向平弱,且一月甚于一月。目前全省系统开展房产开发业务的有杭州、加兴、湖州、绍兴四市,以及省社本级企业,共有房发企业20家。今年以来,这些企业大多颇感资金和市场压力,不少企业的再投入已明显缩减。上半年全省累计实现房产销售收入2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2.5%,主要是省社本级因上半年开盘相对集中,且大多楼盘集中在二三线城市,从而实现销售19.3亿元,同比扩大1.6倍。而杭州、加兴、湖州上半年的销售量已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8成以上。与此同时,随着紧缩政策的效应显现,销售形势已明显回落,特别是6月当月的全省销量已呈现了负增长态势。
----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平稳扩展。近年来,全省系统的旅游服务业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目前,全省拥有各类服务业企业27家,其中餐饮企业4家。此外拥有仓储运输企业6家。上半年,全省累计实现的旅游服务业总收入为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3%。其中餐饮业近3.8亿元,增长14.3%;旅游业2746万元,减少了23.4%。11个市除台州有所减少外,其他10个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衢州、湖州、绍兴的增幅在5成以上。此外,实现仓储运输业收入1.2万元,同比扩大了3.2倍。
二、连锁经营网络体系创建平稳推进
为加快推进我省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不断编织和完善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市场的营销网络,近年来,我省供销合作社以创建连锁业态为核心的农村“四网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据统计,到6月底止,全省供销合作社已拥有连锁总店216家,配送中心370个,共有配送面积达92.2万平方米,门店总数达24982家,比上年底增加了411家。据统计,上半年全省供销合作社通过连锁网络体系实现的销售额达155.6亿元,同比扩大18.4%。从半年的创建情况看:
---大多市县有新增。近年来,各地供销合作社因地制宜,通过投资、合作、加盟等方式着力创办起各种模式的连锁经营组织,今年上半年全省有41个市县区社的连锁网店又有新的开张,其中宁波市本级、绍兴县、泰顺、遂昌、龙泉、永康、富阳七市县分别新增了32到61家。从目前各地的分布情况来看,连锁门店总数超100家的56个市县区社,其中超500家的有15个单位。
---布局重在乡村。农村基础网络的构建和流通的现代化是“千村万店”工程的着眼点,更是供销合作社“四网工程”的创建核心。除了一些城镇“社区店”以外,供销合作社主要的连锁门店分布在乡村。从统计数据可见,到今年的六月底止,全省24982家连锁门店中有23988家布局在县以下的乡村,占总数的96 %,平均每个乡镇接近20家,已覆盖了近7成的行政村。从各地乡村的分布情况来看,在500家以上的有15个市县区社,其中台州市本级布局于乡村的门店达1396家,绍兴县社为722家,上虞市社有709家,桐乡市社为675家;100家到500家的有40个市县区社。
---行业集中在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供销合作社连锁经营业态主要集中在消费品和农资两大业务主线,名优农产品在展示展销中心基础上开展连锁分销的形式在近几年也有一定的起步,此外,医药、烟花、石油的连锁经营在一些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布局。据统计,到六月底止,全省供销合作社布局在生活消费品领域的连锁门店达 12923家,经营农资商品的有11561家,再生资源498家,其比例各为51.72%、46.28%和1.99 %。
---门店类型多为加盟。全省2万多个连锁门店中,直营店有4800个,加盟店20182个,社区店569个,“放心店”3063个。在加盟的网店中,加盟到外系统的有243个。
三、“三社建设”有序稳健推进
基层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等基层组织是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基础环节,国务院国发[2009]40号、省政府浙政发[2010]46号文件都明确要求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此,全省下达了创建的目标任务,要求各地供销合作社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认识“三农”新变化,了解“三农”新需求,适应我省经济、社会、政府转型趋势,适应“三化同步”的发展要求,积极拓展丰富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体系内涵,进一步加快“三社”基层组织体系建设。
---农村专业合作社平稳发展。据统计,到6月底止,全省供销合作社共创建了农村专业合作社1895家,比上年底增加了27家,约占全社会的9.2%。到6月底入社的农户总数达到了15.7万户,比上年底略有增加。有53个市县区社的专业合作社的入社农户超过了千户,其中有6个市县达到了5000户以上,入社的农户比例相当的高,也显示出了农业的高组织化程度。上半年全省专业合作社共为农民推销农产品49亿多元,比上年同期扩大了27.9%。其中经营额超过5000万元的有34个市县区社,超1亿的有15个,超5亿元的有5个市,衢州和杭州的经营规模分别达7.9亿元和6.4亿元。
---基层供销合作社在改造中提升。据统计,到6月底止,全省共有446基层供销合作社,其中改造重组的167家,新建的 28家。从各市情况看,拥有50家以上基层社的有3个市,其他均为50家以下。从所有制形式看,属于集体所有制的有324家,股份制的64家,股份合作制的27家。这些基层社中大多处于正常的营运状态,共有经营网点4242个,其中日用品网点有2095个,农资网点1615个,农产品网点86个。共有在岗在编人员7921人,其中具有供销合作社身份的1898人,离退休人员22327人。到目前止,这些基层社已建办领办为农服务社369个,专业合作社538个。1-6月,所有的基层社实现总经营收入46.9亿元,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
---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不断推进。据统计,到6月底止,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创办各类村级综合服务社1561家,比上年底增加23家,其中与村委会共建的839家。就其数量而言,目前全省全社会的农村服务社组织大约在12000家左右,供销合作社系统约占全社会的12.9%。其中超百家的有5市,50到100家的有3市,其他的为50家以下。在积极创办共建的同时,服务社的服务功能不断走向“多位一体”,除商品供应外,文娱、医疗卫生、老年活动、生产指导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功能不断强化。
---协会及农合联组织健康发展。据统计,到6月底止,全省创办各类行业协会99个,学会4个,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90个。协会中属农产品行业的有23个,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的18个,农业生产资料协会的25个,再生资源协会12个,烟花爆竹协会2 个。共有总会员数20217个,其中团体会员10720个,个人会员9497个。这些组织共有工作人员643人,拥有办公用房2.5万平方米。
四、农业综合服务不断拓宽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供销合作社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要求,着力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上下功夫,全面拓宽服务“三农”的领域,不断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为农服务组织的乡村覆盖率大为提升。据统计,到6月底止,全省供销合作社创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已平均每个乡镇拥有1.6家;兴办的农村综合服务社平均每个乡镇有1.3个;兴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平均一个乡镇就有1.2个;创办各类连锁经营网店平均每个乡镇接近20家,覆盖了近7成的行政村。
---商品基地进一步壮大。到6月底止,全省系统在各地建立的商品基地1716个,比上年底增加254个,其中:种植业1232个,养殖业484个;联结农户 69.9万户,增加5.9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7.4亿元;帮助农民实现收入14.4亿元。
---各类服务全面展开。到6月底止,全省共建各类庄稼医院315个,农机队67个;组织开展科学试验示范田3万亩;开展测土配方施肥8.1万亩;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14.3万人次;提供种子、种苗服务705.6万元;发放科技资料22.2万份;提供各类市场信息服务2.7万条次。
---创新创业成果颇丰。到目前,全省系统获省级以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6个,其中国家级8个;获得政府财政支持的项目有754个,获得支持资金20664万元;获得国家专利41个;列入县以上科技创新项目87个;获得国家商标314个;获得市以上知(驰)名商标品牌69个;获得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6家;获得县级以上政府授牌嘉奖的称号有 510个。
(责任编辑:谭思嘉)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