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绩效评价的现实设计与实施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5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第一节 指标设计思路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综合反映财政支出绩效总体现象的特定概念,是衡量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载体。绩效评价指标可分为基本指标和具体指标两大类别。基本指标是对评价内容的概括性指标,具体指标是基本指标的进一步细化与分设。
  基本指标是动态的、可扩充的。财政部门可根据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不断完善基本指标;主管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指标设置的要求,根据基本指标的内容,结合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商财政部门研究确定具体指标。也就是说,基本指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并根据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逐步完善。具体指标由主管部门、单位商财政部门研究确定。
  
  1.业务指标
  (1)目标设定情况。是指评价对象对预定目标的设定、规划情况是否科学、合理,能否体现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等。
  (2)目标完成程度。是指评价对象总体目标或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具体可表述为:目标完成程度=实际达到效果/目标绩效×100%。
  实际达到效果指标是评价对象实际达到的效益,当效益可以量化时,则采用相应的数额;当效益不可量化时,可以采用专家评议、调查问卷等方法,得出结论。目标绩效指标是评价对象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预定目标,目标绩效为100。
  (3)组织管理水平。指评价对象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和实际情况,逐步形成和运用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基础管理制度、激励与约束机制、信息支持系统以及由此形成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等。
  (4)经济效益。是指评价对象对国民和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效益等。主要包括对国民经济及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对财政税收的贡献、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等。
  (5)社会效益。是指评价对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具有不同的社会影响。如卫生支出对提高全民医疗保健水平、满足基本医疗需要的影响;教育支出对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风气好转的影响等。
  (6)生态环境效益。是指评价对象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主要包括在治理环境、污染控制、恢复生态平衡和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7)可持续性影响。是指评价对象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持续影响力等。
  2.财务指标
  (1)资金落实情况。主要反映计划投入情况、资金到位情况(资金到位率、资金到位及时性)及财政投入乘数等。
  (2)实际支出情况。主要反映实际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超支或结余情况、资金利用效率等。
  (3)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反映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等。
  (4)财务管理状况。主要反映财务制度健全性、财务管理有效性及财务制度执行状况等。
  (5)资产配置与使用。主要反映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和资产使用情况等。
  (二)具体指标设置
  具体指标是在评价对象确定后,根据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对基本指标内容细化、分设的评价指标。又可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1.定量指标
  定量指标是指直接可以通过数据计算分析评价内容、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
  2.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是指无法直接通过数据计算分析评价内容,需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
  对定性指标的测定,可从以下方面取得判断基础或依据:一是专家经验判断。专家凭借工作经验,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形势,综合以往年份同类资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做出的经验判断。二是问卷测试。对于一些涉及服务满意度、应达到的支出目标等指标,可通过公众评判的方式测定。三是横向比较。综合比较同类财政支出绩效所达到的结果做出判断。
  (三)评价指标的运用与量化
  当评价对象确定后,从具体指标中选取若干指标,构成评价对象的一套完整指标。具体指标的设定、选用、权重(或分值)原则上由主管部门、单位与财政部门研究确定。
  一般而言,业务指标(A)占整个指标体系的60%,财务指标(B)占40%。每类指标总分都为100分,根据其具体指标对照评价标准后的得分(Pi)和设定的权重(Ii)计算出得分(A或B),再将每类指标的得分与权重的乘积加总,初步得出评价分数(S)。
  
  Pi:每项具体指标算出的结果转化成相应的分值;
  Ii:根据评价对象的性质,对所选指标设定相应的权重;
  B的计算方法同A。
  (四)评价结果的确定
  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即4个评价等次,根据计算结果的分值,确定评价对象最后达到的等次。具体如下图:

评价等次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参考分值S
S≥90
90>S≥75
75>S≥60
S<60

  二、指标设置案例

 

某地一般公共服务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分值
评价内容(标准)
备注
  
一级
二级
三级
  
业务指标
目标设定情况
依据充分性
2
项目资金设立依据是否充分:充分:2分,一般:1分,没有:0分    
  
目标明确度
4
项目资金使用的预定目标是否明确:明确:4分,基本明确:2分,不明确:0分    
  
目标合理性
4
项目预定目标设置是否客观、合理:合理:4分,基本合理:2分,不合理:0分    
  
目标完成情况
目标完成质量
8
项目实施完成后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达到:8分,基本达到:4分,未达到:0分    
  
完成及时性
6
是否按照预期时间完成,是:6分,不是:0分    
  
验收有效性
6
验收机构客观独立、公正,验收得分优秀:6分,验收机构独立公正,验收得分良好:4,项目实施单位单独组织验收:2分,未经验收:0分    
  
组织管理水平
管理制度保障
5
项目的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以及落实到位:健全并到位的,5分;健全但未完全到位的,2分;不健全的0分    
  
支撑条件保障
5
项目实施的组织机构设立,人员职责明确:5分,项目实施组织,机构设立,人员职责不明确:2分,项目实施的组织机构未设立:0分    
  
社会效益
目标群体满意度
10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测定目标群体在办事公正、办事廉洁、办事效率、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满意度。根据问卷调查折合得分,总分10分    
  
可持续性影响
   
10
项目实施后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影响度,结合社会效益综合评价    
  
财务指标
资金落实情况
资金到位率
4
资金到位率:≥100%,4分;90%-100%:3分;70%-90%:2分;70%以下的:0分    
  
资金到位及时性
4
资金按照项目要求及时到位的:4分;未能及时到位的:0分。    
  
实际支出情况
资金使用率
5
项目实际使用资金/项目拨入资金≥90%:5分,80%-90%:4分,70%-80%:3分,55%-70%:2分,55%以下:0    
  
支出相符性
5
项目实际支出与预算或合同规定是否相符,是:5分,基本相符:3分,不是:0分    
  
支出合规性
5
按规定专款专用的:5分,挤占挪用的:0分    
  
会计信息质量
信息真实性
2
财务会计信息是否真实、规范,是:2分,基本规范:1分,不规范:0分    
  
信息完整性
2
财务会计信息是否完整,是:2分,基本完整:1分,不完整:0分    
  
信息及时性
2
财务会计信息是否及时,是:2分,基本及时:1分,不及时:0分    
  
财务管理状况
制度健全性
3
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是3分,基本健全:2分,不健全:0分    
  
管理有效性
2
1、资金使用是否有完整的授权审批程序,有:2分,没有:0分    
  
2
2、财务会计制度是否有效执行,是:2分,不是:0分    
  
资产配置与使用
制度建立健全和有效性
2
资产配置与使用的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健全:2分;基本健全:1分,不健全:0分    
  
资产形成状况及利用率
2
资产得到利用:2分;未得到利用:0分    
  
综合得分
100
       

 

第二节 绩效评价组织实施


   一、相关机构的职责配置

  绩效评价整体的推进需要以财政部门为主线、以职能部门和用款单位为实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其中,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绩效评价制度、办法和操作规范,统一组织和规划绩效评价工作,指导、监督和检查主管部门和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并选择重大项目直接组织实施绩效评价;
  主管部门和单位负责拟定本部门、单位绩效评价具体实施办法,并商财政部门确定;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重大项目的绩效评价原则上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或组织专家组实施评价,并可邀请人大、政协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参加;一般性项目可由本部门、单位内部相关业务人员实施,也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组织专家组实施。

  二、整体工作推进程序

  为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绩效评价工作应当遵循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一般分为前期准备、实施评价和撰写报告三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确定评价对象。绩效评价对象由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单位根据绩效评价工作重点及预算管理要求确定。对确定的评价对象,主管部门和单位在向财政部门编报年度预算时,应提出评价对象的预期绩效目标,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批复下达;如遇特殊情况需对绩效目标做出调整的,应当及时报财政部门审定。
  二是成立评价工作组。评价对象确定后,组织实施绩效评价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单位应成立评价工作组,负责制定评价实施方案、选择评价机构和审核评价报告等。
  三是下达评价通知。在具体实施绩效评价工作前,组织实施绩效评价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单位应下达评价通知。内容包括评价目的、任务、依据、评价机构、评价时间和有关要求等。
  (二)实施评价阶段
  实施评价阶段,需要关注如下事项:
  一是资料审核。评价机构应对主管部门和单位提交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主管部门和单位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二是初步评价。绩效评价的初步评价包括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评价机构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价形式:
  现场评价是指评价机构到现场采取勘察、询查、复核等方式,对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并对所掌握的有关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提出评价意见;
  非现场评价是指评价机构在对提交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意见。
  三是综合评价。评价机构在现场和非现场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相关评价方法对项目绩效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
  (三)撰写报告阶段
  在撰写报告阶段,也分成三个层面:
  一是撰写报告。评价机构按照规范的文本格式和要求撰写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报告要依据充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
  二是提交报告。评价机构应将评价报告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评价工作组,经评价工作组审定后,将评价结果通知被评价者;
  三是归档存查。评价工作结束后,组织实施评价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单位应及时将评价报告、评价通知书和实施方案等资料归档存查。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组织的绩效评价,应将评价结果及相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被评价项目单位予以整改,并抄送同级财政部门作为安排下一年度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