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供销合作社又“回来”了

作者:黄晓慧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9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由于农村物流体系不完善,加之乡村居住分散,配送成本高,如何让农村居民购买到物美价廉的放心货成为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的老大难问题。而与此同时,计划经济时期建设起来的完善的供销合作社体系却遭遇闲置。

  如何把闲置的供销合作社体系盘活,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地区难以替代的作用?海南省文昌市借助新农村物流工程将供销合作社变身农家超市,统一配货,不仅提升了农村购物环境,还改善了员工待遇。

  供销合作社,是很多人记忆中远去的一个符号:在城市和乡镇的黄金地段,摆着封闭的货柜,卖着有限的生活物资,很多东西还要凭票购买。如今,在海南省文昌市,传统的供销合作社转型为农家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由顾客随意挑选。

  借助“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项目(下称“新网工程”),海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以超市这种全新业态“重返”乡村,不仅承担起连接城乡大市场的角色,还在转变中获得生机。目前,全省已创办200多家农家超市,其中文昌市以70多家的数量居首。

  统一配送统一定价

  “除了日用品,还有送货上门的农资”

  日用品、副食品、五金、服装家纺……文昌市迈号镇供销合作社的农家超市一字排开,各家经营的商品种类都不一样,成百上千种商品被摆在整齐的货架上。每家超市门口都统一挂着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徽标和“全市连锁统一配送 文昌市供销合作社文蝉联营贸易有限公司配送中心”的牌匾。

  在离文昌市区26公里的会文镇官新村,黄慈门的便民店很有名。阿门的便民店就在一栋两层的小洋楼里。一层是店面,50平方米左右,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商品,不少商品价格比城里还便宜些。70岁的官新村村民冯学文是阿门的便民店的常客。因为有了这个便民店,老冯结束了买瓶酱油都要往镇上跑的日子。“在这里买东西和城里一样,除了日用品还有送货上门的农资。”

  阿门的便民店还是全市连锁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点。便民店的对面那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平房里,整齐地摞着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村民一个电话打过来,阿门就把农资送上门。

  “货是供销合作社下属公司统一配送的,不敢掺假。我们要是卖贵了,顾客就到个体户开的商店去买啦。”迈号镇供销合作社员工林兰花说。记者走进林兰花的超市时,看到住在村里的老陈,抱着一箱方便面,还买了一条烟。老陈说:“我每天都到镇上来,大家都是镇上的熟脸,远亲近邻的,他们不敢卖假货。况且,我们拿到城里一比,价钱、质量都知道了。”

  据了解,目前文昌有10家这样的村级农家超市,多是个体户加盟经营,销售的商品由市供销合作社统一配送、统一定价。2010年,文昌市供销系统通过连锁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组织销售化肥、农药3万多吨,营业额达8997万元,同比增长7.9%。

  文昌之所以能办起这么多农家超市,在于供销合作社系统保留得比较完好。家底还在,人还没散。目前员工自筹经费占60%。

  ——文昌市供销合作社主任 符史文 

  铺面改头换面

  “供销合作社员工的社会保险都缴上了”

  当初,迈号镇供销合作社负责人林雄带着供销合作社的员工们在迈号镇创办文昌市第一家农家超市时,资金靠员工自筹,加上新网工程项目的补助和市供销合作社下属企业出资。可以说,迈号的改造模式奠定了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转型的基调,引来各乡镇供销合作社的人前来取经。

  林雄的妻子林兰花看到了改头换面后的铺面也动了心,和一位同事一起承包了一家副食品超市。问起店里的日销售额,林兰花笑着说:“1000多元吧。”站在一旁的林雄立马反驳道:“要是只有1000多元,你们吃什么啊?3000多元。” 林兰花不好意思地笑了,点了点头。

  说到供销合作社的转变,有40年供销合作社工作经验的头苑镇供销合作社负责人孙世洲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记者到头苑镇时,孙世洲正指挥工人们搭建货架、布置超市。这家镇供销合作社与隆灿公司合作创办的农家超市,将在12月18日开张。

  据老孙介绍,2010年,借着办超市的机会,镇供销合作社建起了两幢5层的楼,沿街那幢楼的首层是日用品超市,二楼以上是供销合作社职工的保障房。后面那幢楼的首层是供销合作社的办公室和仓库,二楼以上也是保障房。“两幢楼都是供销合作社员工集资兴建的,每平方米集资1200元,既解决了就业,又解决了职工的住房困难。目前,全社在编的15名员工全部实现就业,超市开张后还要雇人。”老孙说,这么做至少能保住供销合作社的固定资产。

  据了解,头苑镇的这种改造模式受到了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欢迎,湖山镇、会文镇等基层供销合作社均利用闲置的土地建起了商住楼,还有5个乡镇的供销合作社商住楼建设在报批中。

  现在生意红火了,供销合作社员工的社会保险也都缴上了。

  ——文昌迈号镇供销合作社员工 林兰花 

  不是公司也不是个体户

  “‘双重纳税’可能会让供销合作社办的超市失去竞争力”

  改造前,供销合作社的铺面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木板钉的货架,封闭的柜台,长了蛀虫的房梁每天都往下掉大把大把的灰,购物环境较差。尽管很多铺面被供销合作社员工承包下来,但由于经营观念陈旧、业态老化,有些铺面被迫出租或出售。改造后,不仅木制货架换成了钢铁架,销售空间也变成了敞开式,超市里还装了摄像头,管理起来非常方便。

  谈到农家超市的发展前景,孙世洲认为繁荣背后也有隐忧。他说:“‘双重纳税’可能会让供销合作社办的超市失去竞争力。一方面,供销合作社员工承包超市,要按照个体户缴税;另一方面,供销合作社作为集体企业,也要缴税。这样一来,经营成本就会增加,加上员工的社会保险金,在商品的价格上恐怕拼不过个体户经营的店铺。”黄慈门过去就是会文镇供销合作社驻官新村代销点的联络人,虽然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小老板,但“光靠卖日用品也赚不了什么钱,而且说是统一定价,但乡里乡亲的,碰上讲价也会卖的便宜些。”阿门说。

  符史文说,市供销合作社每年需要拿出1000万元左右为全市1197名在编职工缴纳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随着缴纳金额逐年提高,这部分支出将不断增加。此外,由于历史遗留的债务问题,供销合作社向银行借贷十分困难。“我们已经十几年没向银行贷过一分钱了。仅靠新网工程的项目补助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员工自筹外,我们在寻求与企业合作,我们出地出店面出人,企业出资。”符史文说,他们还在不断摸索新的发展模式,以谋求供销合作社今后的出路。

  目前村级的小店以便民为主,利润很薄,要是把他们纳入供销合作社直接经营,缴的税就不一样了,小店承受不起。

  ——文昌市供销合作社办公室主任  李兴智

  (责任编辑:高徽)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