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推动实行居住证制度

作者:朱启臻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7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温家宝总理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户籍制度改革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在今年“两会”上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户籍制度的背后实质是利益和权利。户籍制度改革并不是取消户籍,而是取消捆绑在户籍上的歧视性政策,使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在以往的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两种对农民的歧视或伤害现象:一种情况是强迫农民“农转非”,强行推进农村城镇化,以占补平衡土地政策为依据设置拆迁陷阱,逼农民上楼,把农民转为“非农民”,然后就名正言顺地剥夺农民的宅基地甚至耕地。因此,强迫农民“农改非”和强制“农民的后代还是农民”同样是伤害农民的利益。另一种情况是限制进城的劳动者成为当地的“市民”,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尽管务工的工龄已经超过了30年,尽管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房,但身份还是“农民工”,其子女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始终难以融入城市的生活。这个群体除了农民工,还包括所有的“外地人”。城市资源压力并未因该群体没有“城市户口”而减轻,这个群体却增加了在城市生活的成本,诸如小孩上学交赞助费、购房限制等,进而降低了“外来人”群体的城市归属感,还诱发出很多社会问题。

  人口的流向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资源分布不平衡;二是“人往高处走”的社会心理。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人口的基本流向是从农村流向城镇,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因此,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在于减小公共服务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城乡之间,也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通过缩小城乡、地区之间公共服务差异,调动各种资源适当向中小城镇集聚,可以提高中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和吸引力,遏制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势头。

  现阶段,农民落户城镇,是否放弃宅基地和承包的耕地、林地,要完全尊重农民本人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给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以自主选择权。在此基础上逐渐放开落户城镇的限制,直至取消城市落户门槛,最终实现公民平等的生存权和迁徙权。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的就业、义务教育等新政策不要再与户口挂钩,同时允许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获得中小城市的户口。这可以说是政府对户籍改革呼声的积极回应,相信随着中央政策的推动和各地的贯彻落实,我国城镇化进程将会得到进一步推进,农民会得到更多实惠。

  相关: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实行居住证制度,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服务。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增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责任编辑:高徽)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