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外”的有机农业情结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7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入秋以来,山西太原市阳曲县禹光有机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机农产品园区内,澳籍华人梁紫琪忙得不可开交,又是收割有机绿豆,又是给朋友预留有机菜。

  今年已是梁紫琪种植有机农产品的第4个年头了。漂亮、优雅的梁紫琪原本是一位城镇规划专家,在国外有着富足的生活。“在国外,我经常去朋友的农场玩。我很渴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农场。”2008年底,她回国探亲遇到了正筹备有机农业基地的侯志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决定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国当“农民”。

  在阳曲县大盂镇大泉沟村的菜地里,44岁的侯志钢正忙活着农事。他真正的身份是山西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除了一副眼镜还保留着那点斯文之外,晒得黝黑的脸庞和双臂则见证着他的辛劳。“以前穿西装打领带,现在戴草帽扛锄头。”侯志钢笑着自我调侃。

  “合作社刚成立那会儿,我们主种有机黄豆,经过这几年的反复试验,现在种植的有机农产品品种达到15种,并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试销,市场反应不错,订单不断。”谈及有机农业的种植,侯志钢的话一下子多起来。

  侯志钢1990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2006年12月,他在海南参加一个会议时,有人提出了“有机农业”的概念。由于有机产品的超前种植方式、低产量以及种植成本高等原因,当时赞同的人并不多。但侯志钢以一个农业专家的敏锐,感觉到有机农业发展所蕴藏的广阔前景。通过深入而翔实的调研,他认为,从长远来看,一旦建立良性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产量不一定低于常规农业,甚至高于常规农业。

  “国内真正了解有机农业的人很少,做的人少,真正成功的就更少。”侯志钢说。许多人把有机产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混为一谈,事实上,这是3个不同的概念。以蔬菜为例,有机蔬菜是有机农业中的一部分,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和生长调节剂。绿色蔬菜限制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无公害蔬菜限制使用化学农药、化肥,不限制使用生长调节剂。“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要敢为人先,要有市场前瞻性。尤其是近年来蔬菜违规添加禁用、高毒性农药的事件频频曝光,老百姓希望吃到放心、健康的东西。别人在这里看到了危机,我却看到了机遇。”

  2009年5月,梁紫琪和搭档侯志钢自筹资金注册成立了“阳曲县禹光有机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在阳曲县大盂镇大泉沟村承包了8.8公顷地,租期10年,开始了有机农耕实践。然而,种植有机农产品并非一帆风顺。梁紫琪说,第一年,他们投入20万元用于垒墙、建棚,通过深耕、水净化等程序进行土地改良。为了给村民做示范,他们跳出了常规种植模式。村民种玉米,要铺地膜,洒农药,玉米苗已经长了20多厘米,他们才开始播种,不仅不铺地膜,而且种得特别密。村民对他们的种植方式一个劲地摇头。

  梁紫琪说,由于不铺地膜,她种的玉米使劲往下扎根,进入雨季,玉米苗长势特别好。她的玉米0.06公顷种4400株,没有杂草,单产600公斤以上;村民的玉米0.06公顷种2800株,单产500公斤。她的玉米虽然种得晚,但成熟得早,到能吃的时候,村民种的玉米还是一汪水。收获的玉米棒子区别更明显,她的玉米棒子特别“干”――饱满结实。

  “当年,我们种的6.7公顷玉米,临收获时被村民偷去不少做了来年的种子,虽然对我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但也证实了我们种的玉米就是好。”梁紫琪回顾往事,不免有几分得意。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4年过去了,梁紫琪和侯志钢成功地总结出一套标准化作业的蔬菜、瓜果和粮食的有机高产种植模式,产品取得了国家认监委颁发的有机认证证书,其市场价格是非有机农产品的5倍至10倍。他们还成功地种植了本地从未种植过的冬小麦、春小麦,实现了一年两熟作业。“虽然很苦很累,但我觉得值。因为这是我的理想。”笑语盈盈的梁紫琪充满信心。

  有机农业虽然前景广阔,但投入高,见效慢,收回成本及获取盈利的期限很漫长。目前,梁紫琪和侯志钢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4年来,他们单纯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步履维艰。前3年,他们每亩地的租金是300元,今年的土地租金为700元/0.06公顷。去年冬天,蔬菜大棚被雪压得快塌了,本来钱就紧张,村民还把羊赶到了大棚顶上。“去年以前我们没有外债,可到今年就有26万元的外债。”梁紫琪流露出些许无奈。

  由于签证问题,梁紫琪现在时常要出境一趟,然后再回到阳曲县继续当“农民”。她执著地坚守在有机农业这块“希望的田野”上。她希望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有机农业,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加快有机农业在阳曲县乃至全省的发展和推广。

  “我希望把更多的土地变成有机土地。”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梁紫琪一边说着,一边在她亲手耕耘并收获希望的蔬菜园区里摆姿势,让朋友给她拍照。

  (责任编辑:高徽)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