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两会在即 中国社会的各种意见表达再次进入高潮

作者: 来源:环球时报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6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两会在即,中国社会的各种意见表达再次进入高潮。这印证了两会政治参与的高度活跃,也为人大政协如何分配会议期间的注意力带来一定考验。

  来自舆论场的很多声音是围绕民生发出的,但也有一些政治性的,比如一些人联名要求中国加入涉及人权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还有人联名提出允许同性婚姻,四个重大节日免费乘火车等等。

  类似声音在中国互联网上都已让人耳熟能详,但它们试图进入中国立法机构年会的视野和关注,又是意味深长的。中国社会的变化似乎已经走过多元化的朦胧期,逐渐清晰可寻。

  多元化不会是轻松的游戏,它有可能导致利益分化的不可逆,而要避免这一后果的出现,社会就要伴随多元化进程不断有能力营造共同利益,使围绕后者的关注和争论处于主导地位,维护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团结。

  两会期间的尖锐话题今后只会越来越多,两会应接受各种言论的洗礼,但两会本身决不应碎片化。两会吸引了中国方方面面问题的大汇集,但又不应被这些问题淹没。两会的主题应当坚定不移,因为这些主题都是对中国国内外形势的战略性应对,直接或间接与民间的各种诉求发生着联系。

  民间的诉求都有各自道理,至少对提出者的圈子是合理的。但它们未必就有两会级别和当务之急的合理性。有些事情虽然在互联网上容易炒热,但这与民间的实际关注程度未必对应。两会形成的问题和诉求橱窗应扩大中国政治治理的容量和弹性,而不是一味增加它的急促和刻不容缓。

  什么是中国人最关心和最想要的,两会的有限精力应投到什么方向上,或者换句话说,什么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关注和诉求,舆论上一直众说纷纭。如今基本上谁在互联网上嗓门大,谁会制造互联网上的舆论热点,谁就代表了“主流民意”。由于中国缺少可信、有权威的民调机构,这样的角色空缺造成互联网在意见表达领域独占鳌头。那些意见征服了很多人,也威慑了不少怀疑者。

  官方对信息提供的吝啬,使得临到两会召开,互联网上的议题设置已经风起云涌,但主流引导仍很孱弱。这些年各种大事件的官方组织者习惯了舆论上的防守,“不出事”通常是“最高目标”。孰不知这给各种进攻性话题让出了主场,使得它们犹如山中无老虎,猴子成了大新闻。

  发展民生是中国社会当前最大的共识,向这个领域投钱投力无论上下几乎没有异议,对于民生的重重问题全社会也看得清清楚楚。对公众最关心的民生难点,官方应带头说,组织学者和意见领袖说,这不仅有助于两会舆论热点的健康化,也会对中国长期舆论氛围产生建设性影响。

  中国没有什么话题能与民生话题开展长期竞争,只要官方积极参加到民生话题讨论中,提供公众迫切了解的足够信息,舆论的主流面就有可能逐渐稳定下来。

  中国的国防、外交也需要官方提供更多信息,所谓“不炒作”的观念需要彻底反思,因为“低调”意味着给其他的“高调”自然让路。

  中国官方舆论从不提前讨论人事,这在中国的确有着特殊的敏感。但这种情况很难长久下去,公众的兴趣需要信息和传闻填充,而后者常常会造成扰乱。这一领域的探索是面向未来的,它有着很难绕过的重要性。

  两会的社会舆论氛围越来越热烈和复杂,但这完全没有影响两会越开越成功。两会吸引的中国内外注意力连年激增,这一反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政治会议受关注度逐年下降的普遍情形。仅仅这一项指标,就清楚标明了中国政治进程的方向。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