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依赖投资和出口,居民最终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动力不足,这种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要转向依靠居民的最终消费。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戴公兴认为,要实现这样的转换,需要营造良好的促进消费的环境,就需要解决好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他说,要使居民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核心在于调整收入结构,增加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增加了,才有能力更多地购买商品和服务。首先是要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降低政府和资本的分配比例,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形成良性循环。在收入分配改革中,要按照提低、扩中、控高的原则进行。提低就是要增加低收入职工的收入。要建立职工工资集体协调制度,实行严格的最低工资标准。对低收入的行业,通过政府降低税赋,企业对职工加薪来增加职工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扩中,就是通过增加职工收入,使中等收入群体有较高比例的增长,以形成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不但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而对高收入者,对垄断行业,要通过税收手段,包括建立遗产税制度等办法对他们的收入进行调节。同时,除少数行业外,要打破垄断,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促使垄断行业的利润平均化。对城乡间的差距和地区间的差距,主要还是通过财政手段加大对“三农”的支出,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经营方式转换,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及加大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来解决。增加居民收入,要把促进就业放在重要地位,要倡导创业精神,切实落实对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投资、财税、用地等支持政策,增加就业吸纳能力,让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和发展的权利。要加大职业教育、在职培训等公共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岗位转化能力。另外,还要通过各种办法努力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农村要解决土地确权和农地流转问题。在城市要拓展居民投资渠道,提高股息、利息、红利等投资性收入。
二是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改善消费需求预期。他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特别是农村的“新农合”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农民特别是无子女和困难农民无钱养老之虞。但是目前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还非常不完善,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碎片化”,覆盖面低,保障水平在城乡间、地区间悬殊等问题严重存在。未来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要抓紧推进构筑惠及所有人口共享的城乡一体而非城乡分割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将城乡居民作为一个群体,从全国层次构筑覆盖全体居民生计安全网,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以及现行财政转移支付的制约,可在中央财政给予一定扶持的条件下,鼓励各省市先实行城乡服务公共服务体系的省内统筹,有条件时再实现全国范围的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为居民扩大消费需求,提供良好预期。
三是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扩大需求提供基础条件。他说,供给决定需求,供给结构决定需求结构。目前我国大多数消费品供应是充裕的,但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一些产品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多样化的需求;有些产品价高质次,尤其是产品安全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忧虑。一些服务产品供给不足,特别是一些垄断服务行业,存在着服务价格高,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丰富服务产品,对一些行政垄断性的服务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改善有效供给,降低服务价格,提供服务水平和质量,推动消费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同时,还要优化居民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意愿。他说,光有消费能力和物质条件还不够,良好的服务环境也十分重要。一是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在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前提下,在信贷标的、类型、流程和方式上积极支持业务创新,在消费支付终端多元化、安全化上寻求新突破,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支持居民消费需求合理增长。二是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大消费品质量和安全监督,加大打击社会失信行为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鼓励诚信经营。三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快推进农村水、电气、路网化,消除落后地区特别是山区由于电力供应不足、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对家电和电子产品消费的障碍。同时,加强农村商贸流通和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四是积极推动消费品领域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快速发展,提升信息化水平,支撑新兴消费领域发展。
委员小资料:
戴公兴,男,汉族,1954年1月生,江西瑞昌人,1977年9月参加工作,197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大学普通班学历。现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高徽)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