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行业改革发展系列报道9】文化之根在延伸

作者:阴剑锋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2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如果没有根,任何生命都难以持久,这对于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也是一样。在中国农资行业十年的改革中,企业文化乃至整个行业的农资文化,从浅到深,由弱到强,逐渐走向成熟。我们看到了一些企业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最终兵败沙场,也见证了一批企业因为文化的推动而全面崛起。

  从自发到自觉,中国农资文化在行业成长过程中慢慢生根,并不断向行业庞大的生命体送去营养和力量。

  从自发到自觉

  没有文化,企业如同在迷雾中前行,而当文化一旦形成,企业发展才找到了一片光明。有农资人这样总结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在农资行业发展初期,与其他产业一样,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并未形成,这个时候,摸着石头过河的农资人难免会感到迷茫。“企业文化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你要建设它,它就向优秀方面发展,它的性质和方向是可控的;你不去建设,它就可能造成企业的自发的、放任的和原始粗放的一种企业文化,它会给企业造成消极影响。”一位专家这样说。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成长中发现文化,进而发展文化对于企业的前途至关重要。

  安徽六国的企业文化就经历了一个从发现到发展的历史进程。从传统国有企业到股份公司、上市公司的企业转变,从原有的薪酬模式到薪点工资再到现在的宽带薪酬,六国化工公司文化从“创业文化”到“发展文化”再到“三讲五心”文化,快速发展中的六国公司,解决了员工思想带来的许多困惑,建设出利于企业快速发展的企业文化。

  员工“忠诚、奋斗”意识明显增强,还涌现出了“何氏操作法”的创始人何世杰、“罗林圣料斗”的发明人罗林圣等一批先进典型;“三讲五心”一经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为资本运营、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做大做强、品牌塑造起到了催化剂作用。通过重组改制、文化创新,六国化工从一个传统的国有企业一跃成为磷酸二铵企业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实现了公司与资本市场的成功对接,有效提升了公司的资本运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江西贵化也是在风雨兼程中找到了文化的钥匙。经过多年锤炼,企业确立了“以人为本、以业为重”的文化主题,“为农民服务”的企业使命成为农资行业的文化标志。企业独特的“施大壮”文化体系,催生出富有生命力的“施大壮”企业文化现象。

  在江西贵化,企业文化成为培育员工忠诚度的催化剂。企业把员工摆在第一位,把员工放在与企业共赢平台的中心,让员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怀,增加对团体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公司从实施“温馨工程”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入手,通过“加薪休假”、“免费体检”、“免费就餐”、“安居工程”、“提升员工素质”、“职业生涯开发”等工作,将公司的关怀和温暖从各个角度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心坎上,让员工群众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得到更多实惠。广大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和关怀,“以企业为重,以事业为重”,对企业充满了感激之情,并以感恩的心回报企业。

  一个企业的文化萌发于创业之初,但是真正成形需要一个过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巨大意义,并将其不断创新发展,这需要企业管理者具有战略的眼光和开拓的精神,在农资行业的改革发展的历程中,许多农资企业完成了这样一次从自发到自觉的飞跃。

  文化像太阳

  在中国农资行业,谈到企业文化,很多人会立刻想到湖北宜化,并不仅仅是《文化宜化》那本书的文化影响,本质的是企业文化对于宜化的深远影响让行业乃至社会震惊。有宜化的员工评价宜化文化说,宜化文化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短短几年时间,从一个宜化到再造12个宜化,从一个摇摇欲坠的地方国有企业发展到全国知名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成为世界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化肥生产中心。宜化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和扩张,宜化现象引起了各界同仁的关注。

  宜化巨变的神秘力量来自哪里?宜化集团董事长蒋远华认为,关键在于宜化这几年以独特的方式、朴素的方式培植、提炼了一种推动宜化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企业文化。事实证明,文化宜化造就了经济宜化。  

  蒋远华认为,宜化文化的本质是统一的价值观,核心是宜化的企业精神,落脚点和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有很多专家帮忙定义宜化文化,蒋远华却这样给予结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宗教”。有专家这样分析宜化文化,一个企业就像一个家庭,如果让每个员工都感觉到,他的工作对这个家庭来说是多么重要,那么统一的价值观就形成了。在企业文化成长的过程中,一旦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这种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会改变企业的命运。

  宜化建立企业文化的关键是统一企业员工的价值观。更准确地说,宜化通过企业文化让所有员工自觉遵守了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薪酬制度和处罚制度。

  宜化文化是一种激励文化。创新是激励的源泉,惩罚是维持现状的手段。要员工创新,必须奖励;处罚只能维持现状。宜化的批评很重要,要敢于批评。这就是文化。宜化文化调整了员工的心态,让员工的个人价值取向与企业的价值取向一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显著增强了宜化竞争力和赢利能力。

  宜化文化是一种激情文化。激情是一种精神状态,蒋远华推崇一个公式:成功=30%的技巧+70%的态度。这是被很多企业家、成功人士认同的道理,人的成功决定于70%的心态、30%的技巧。也就是说,企业家的心态和员工的心态决定企业的命运。宜化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注重员工心态的调整,努力让员工保持一种创业与生活的激情。

  经济学家把企业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即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企业管理发展到文化管理阶段,文化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企业文化将渗透并影响着企业管理、经营和人际关系等所有层面。显然,宜化集团进行的文化革命实质上就是一场文化管理。蒋远华用他“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宜化文化重塑了一个崭新的宜化集团,成为业界的一个奇迹。

  企业文化像是深埋于企业核心的根,而在宜化,企业文化更像是一轮照耀企业每一个角落的太阳。文化改变了宜化,文化还将继续改变宜化,文化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农资企业。

  崛起在改革的路上

  从自发到自觉,是中国农资文化的破土萌芽;行业文化典范的出现将农资文化革新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今天,一批正在成长的农资企业让我们看到了行业深处奔涌的文化力量,农资产业大发展的事实证明,农资文化正在崛起。

  2007年5月26日,首届中国农资企业文化建设论坛在湖北宜昌召开,来自全国的20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出席论坛。论坛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侧面让中国农资人看到了文化的吸引力。在农资文化崛起的进程中,一批已经走在前面的企业让行业看到了希望。

  四川美丰是一个文化革新的教材。六年前,中石化入主四川美丰后,该公司高层清楚地认识到,资产重组后就是企业文化的重组,它关系到资产重组的成败,理清企业文化理念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四川美丰将着眼点放到等级差别理念上,差别理念才能激发活力。经过不断宣传,美丰的员工全部接受了这一新的理念。美丰为收入差别设置了四个前提条件:一是企业文化与之相容;二是确保这种差别来源于资本、能力和贡献;三是差别适度;四是通过制度安排让所有人明白,任何人只要经过努力,都能成为高收入者。

  奋斗与创新是“浙商”文化的精髓,浙江农资集团更是在传承“浙商”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浙江农资改制后,集团公司从单一的法人实体逐渐成为母公司控股,自然人参股,下辖近二十家一级成员企业、近百家法人单位的庞大企业团队。由于企业内良好传统和文化纽带,特别是集团员工普遍认同“浙农”大家庭的全局观念,促使集团内部成员、资源、资金得以协调和互助,并形成合力。在企业文化力量推动下,浙农从一个农资流通企业实现了向多元化进军的成功飞跃。

  在东北,沈阳金秋实农资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套“土洋结合、中外结合”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土洋结合、中外结合”的理念最适合金秋实这样的企业。公司提倡三种精神:推土机精神,团队精神,亮剑精神。企业力求把这些精神落实在平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进而打造出农资行业的“铁军文化”。

  专家指出,农资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享受着许多国家扶持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农资企业形成了一种“温室文化”,这种文化滋养的结果就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软弱无力。现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市场化大潮正在推进,农资企业必须要一切靠自己,这种状况之下,农资行业必须加快培育自己的“市场文化”。在行业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已经明显地感受到这种文化的力量越来越强。

  参天之木须有深根,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在社会发展中这个道理也适用。中国农资行业尚在成长,维系行业命脉的文化之根已经深入每个企业,这纵横延伸的文化之根必将为行业未来的改革与发展传送更为强大的动力。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