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行业改革发展系列报道13】中国农资在改革中崛起

写在“中国化肥流通体制改革辉煌10年系列报道”结束之际

作者:阴剑锋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2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十年行业改革的洪流将化肥产业推上了高速路,近年来,中国粮食连年丰收的事实也为化肥产业的迅猛发展做了最好的注解。

  一个行业的完全成熟不可能依靠十年的突飞猛进来完成,但是至少让所有农资人看到希望的是,中国农资行业在这十年行业改革大潮中已经崛起。

  生产在改革中繁荣

  生产是任何一个产业的根,化肥行业也是如此。当我们触摸整个化肥产业链的时候,很容易感受到十年改革给了化肥生产企业大发展的机遇,而且很多企业也抓住了这个机遇,化肥生产空前繁荣,而行业整体的繁荣正是始于生产。

  盘点十年,我国农业生产用肥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而化肥生产每年以8%-9%的速度递增,基本与农业生产的需求保持同步,化肥市场在缺失了政府指令性计划后不但没有出现短缺,更没有发生“肥荒”,不但广大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享受着改革所带来的成果,而且基本上实现了化肥市场供应的平稳发展。

  目前,我国化肥年生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3,表观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5%,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从氮肥、磷肥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中国化肥工业关键的跨越期就在这改革的十年。

  化肥直接关系农业,所以从生产到流通,国家给予的鼓励政策和优惠政策相对较多,政策从而成为扶持化肥行业必不可少的一只手。“政策不是万能的,但是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之下,没有政策也是不行的。”一位专家这样评价政策对于化肥产业的推动。

  然而,生产企业的集体觉醒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氮肥行业,宜化是一个典型。从一个几近倒闭的国营小氮肥企业彻底转型,进而成长为中国氮肥行业的龙头企业,宜化从解放思想、技术改造、市场开拓诸多环节下足了功夫,用不到十年时间完成了一个化肥企业的革新与崛起。在企业成长中,“宜化文化”为这颗行业明星的升起奠定了根基,同时,也给整个农资行业以“文化也是生产力”的启迪。

  在磷肥行业,云天化是产业整合的一个范本。两年前,在云南省政府的热切关注下,几个具有明显资源优势的云南企业整合形成云天化国际,这次具有“云南特色”的大整合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在些许的质疑声中,云天化努力前行,现在,他们用自己的高效发展证明了这次整合不是用“小舢板捆出航空母舰”,而是一次产业内部从资源到管理再到品牌的深层聚变。

  贵州瓮福、安徽六国、中阿公司、湖北洋丰、鲁西化工、山西丰喜、盐湖钾肥等一批中国化肥产业的中坚力量迅速崛起,全面将产业改革发展推向纵深。与此同时,一批中小企业也在市场大潮中应运而生,他们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准确定位,求新求变,用自身发展证实了作为行业一分子的重要意义。一些新兴肥料企业的诞生与崛起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以烟台五洲丰、成都玖源为代表的BB肥产业,以山东金正大为代表的缓控释肥产业……都已经进入了行业发展的新时期。

  生产繁荣的背后是中国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而生产繁荣直接推动的就是农资流通的改革与成长。

  流通在改革中巨变

  流通是农资行业的脉,在十年改革中,这条脉不断蔓延扩展,有力律动。“39号文件”对于农资流通行业不是一份普通的红头文件,它的出台直接推进了农资流通向市场化迈进的步伐,而随着中国化肥工业乃至农资生产领域的崛起,农资流通行业正在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十年改革是中国农资流通市场化加速形成的重要时期。十年来,中国农资流通领域改天换地,以供销社农资企业为龙头的各种形式、各种体制的农资流通企业悄然崛起,农资流通行业显现出巨大的活力和生机,经营主体、经营渠道、经营模式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十年间,一批“新事物”在农资行业涌现,如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化肥市场对外开放、测土配方施肥、农资连锁、万村千乡、新网工程等,无论从产业纵向发展还是在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联合上,农资流通产业都已经是“百花竞放”。

  在中国农资流通的十年成长过程中,中农集团与中化集团的崛起值得关注。“39号文件”点名两家龙头企业并对其外贸与内贸的经营职能重新分配,表面上看政策对于两家企业都有利好与利空,实际上对于两大巨头来说关键还是企业自身战略的实施。中农集团作为供销社系统企业,在十年改革发展中担当了农资流通主渠道的重要角色,企业遍布全国的网络支撑起了其逐年攀升的经营量,近年来与一些省级流通企业的战略合作更为其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资源上适度介入也为其长远发展建立有力保障。十年时间,中化化肥从一个几十人的团队发展到上千人,而其在化肥流通领域所占的份额已经完全处于主导地位,这与中化对于资源的战略部署有密切关系,近年来,“中化扩张”为其控制化肥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化化肥在香港上市更是为企业发展融资带来机遇,同时,中化流通网络建设脚步正在加快,从资源到资本再到网络,中化的产业链战略全面推进,这为中化的稳健成长铺平道路。中农中化成为十年行业改革的最大赢家,两家龙头企业各展所长的发展思路不仅推进了各自企业的成长,也为整个中国农资行业的全面崛起奠定根基。

  在改革进程中,浙农、倍丰、川农、苏农、辉隆等一批省级农资流通企业的成长也不断提速,而数量更多的区域农资流通企业以及基层农资经销商也从改革中不断学习和进步,在市场竞争中开拓出企业成长的新路。

  改革在期待中前行

  “没有改革,就没有化肥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有专家这样总结十年改革对于行业发展的意义。

  从化肥工业的全面崛起到农资流通的迅速成长,再到农资产业对于农业发展的巨大贡献,行业改革带来的活力与动力显而易见。一批企业已经崛起,一批农资人正在崛起,这些现象的深层力量就是改革,改革给了许多人发展的“通行证”,同时,一些科学有效的配套政策也将改革思路进一步落实。行动永远大于理论,这十年改革,是农资行业从理论向实践过渡的十年,更是农资企业从实践向目标挺进的十年。

  十年改革只是行业成长漫长道路的一段,未来行业的成长依然期待新的改革。

  从我国化肥行业的长期发展来看,随着“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也为我国的化肥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其发展战略来看,“十一五”期间化肥行业的发展战略仍将以化肥的结构调整为主题,化肥生产的总量目标是:氮肥、磷肥继续保持基本自给,钾肥自给率争取达到1/3,化肥的二次加工品种基本立足国内解决。2010年尿素在氮肥产量中的比例要达70%以上,高浓度磷肥的比例要达60%以上;鼓励发展各种缓(控)释肥和各种专用复合肥,2010年化肥复合化施用率要达40%以上。国家将培育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肥料产业集团。到2010年,争取达到20家大型企业集团控制全国50%化肥产量的集中度,并形成2~3家在国际上有一家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

  同时,针对目前我国农资企业比较分散,年销售额100亿元以上的农资企业只有4家的具体情况,“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将培育10家年销售额在100亿元以上的大型农资流通经营企业,进一步提高农资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回首十年,改革为农资行业带来希望与繁荣。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农资行业将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与整合时代,这也将是一个新农资英雄诞生的时代。面向即将出发的未来,我们期待着更新更深的行业改革与中国改革大潮一起到来。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