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各项监管 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作者:综合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9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高层声音

  在每年全国两会聚焦的热门话题中,似乎总少不了食品安全。据新华网两会热点调查显示,从2007年到2016年十年间,有六年的两会热点都涉及到“食品安全(监管)”,其中2012年“食品安全监管”排在两会关注热点的第三位,2014年和2016年“食品安全”分别排在两会关注热点的第三位和第二位。

  2015年10月1日,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由于其修改力度之大、各项规定的广泛程度和处罚力度加大,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同年11月,公安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意见》,不让农村成为三无食品、山寨食品集中地,守住农村食品安全的底线,也守住每个人“舌尖上的安全”。

  谈到农产品食品安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3月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我们虽然不能做到零发生,但是我们要坚持零容忍,哪怕是1%的问题,也要尽100%的努力去解决。”这明确地表明了农业主管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决不放松的态度。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市副市长 史书娥:

  整合国内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提高食品安全

  观点

  食品检验检测对于加强食品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国家应建设统一权威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整合目前分散的食品检验检测资源。

  调查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政府一直在加大食品安全的保障力度,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然而,食品安全事故却时有发生。目前国内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以市级为例,具有食品检验检测资质的主要集中在食药监、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的抽检;食药监管部门负责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抽检,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负责进出口食品的抽检。各部门检测计划不同、检测信息不能共享,导致重复抽样、重复检测,检测资源浪费。

  建议

  由于检测资源分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判工作与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和监管要求不相适应。应加强顶层设计,整合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建设统一权威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将目前分布在农业、食药监、质监(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食品检验资源进行大整合,实现“种养殖环节检测、生产加工检测、流通环节检测、餐饮服务环节检测”统一的食品全面检测,实现“一个场所接待,一个场所检测,一个场所公布结果”的一站式服务;实现检测资源、经费、信息发布“三统一”。同时,成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既服务于政府的风险管理,又服务于公众健康和行业的创新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葛俊杰:

  加强二维码应用管理 确保食品源头可追溯

  观点

  当前,商品二维码运用广泛,如何真正发挥通过二维码实现食品“来源可溯、流向可追”的作用,必须要加强重点产品(食品)追溯体系建设中商品二维码应用管理。

  调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品上出现了二维码,通过二维码实现商品展示、营销、追溯等功能。但商品二维码在发展应用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编码内容不统一,大多是网址并没有编码或者只是内部编码。此外,二维码并没有与目前广泛使用的商品条码相结合,未真正发挥通过二维码对食品“来源可溯、流向可追”的身份认证的作用。

  建议

  建议由国家质检总局、工信部、食药监总局等相关部委牵头,共同制定商品二维码、追溯二维码等开放流通流域应用二维码的指导意见,规范我国商品二维码管理。应制订商品二维码国家统一标准,实质性推进商品二维码关键基础标准、应用标准、信息接口标准、服务标准等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引导企业规范使用商品二维码。搭建一个商品二维码国家公共服务平台,为商品二维码应用提供注册管理、信息备案、解析服务和日常维护工作,在采用商品二维码建立追溯平台时,要尽快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追溯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一处填报、处处认可”,降低企业录入信息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景海:

  参考欧盟标准收奶 加强食品源头治理

  观点

  食品安全产业链的重点在源头治理,要从源头抓,从制度上管,程序上监控,终端上保障,才可真正确保食品安全。在收购奶的过程中,要参考欧盟标准进行收购,提高参与国际竞争能力。通过依靠正面引导,提振消费信心,让国内的消费者相信民族品牌。

  调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婴幼儿奶粉的需求和方式都在转变。当前,进口乳制品对国内乳品业的冲击很大,“海淘”和网购的兴起使国内乳品业雪上加霜。现在中国乳制品早已不是前些年,已经有自己的竞争优势,甚至有一些指标超过了国际标准,但是国内消费者还是对国内乳业缺少自信。2016年起全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给国内乳业带来机遇,但挑战更大。国际乳业进口的成本低,国内乳业生产土地租金、养殖业人工费都很高,与国际相比并没有竞争力。

  建议

  近年来国内乳企正遭遇“寒冬”,库存产品量大,产品、渠道、市场环境均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内、外双重压力下,乳企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应对寒冬。一是加速产品结构的调整。普通消费群体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是从供给的方向进一步引导。应该把新的供给需求从不同层面调整出来,引领新的消费群体、消费方向。二是在质量、标准上一定要和国际接轨。让消费者信任国内的乳品,增强对民族产业、民族产品的信心,只有这样,国内乳品业产品才能参与国际竞争。三是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既要打造民族产业振兴的竞争能力,同时也要做好原料产业的基础。没有畜牧业的农业是不完整的农业,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如果畜牧业发展跟不上步伐,也不能说是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农业必然包含了产销一体化的经营,从源头做起,做原料的产业竞争。将这种有竞争能力的原料通过加工,流通到市场上去,让消费者认可。乳企要自律,更应该把对消费者负责的意识培养起来。一定要以企业为核心,政府为推手,舆论为传播,只要能坚定这种发展信心,把握这个标准,真正为消费者发自内心的负起责任,消费者的信心就会建立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副主委 蔡建国:

  “互联网+”时代下食品安全管理更需科学性与系统性

  观点

  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网络食品监管存在漏洞,网络食品安全信息泛滥,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亟须健全。必须适应民众的消费习惯,加强互联网食品安全的监管,才能提升民众对食品的安心感和信任度。

  调查

  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食品安全面临更多新的挑战,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及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复杂。据统计,2014年我国的网购食品用户规模已经接近5000万人,且上升趋势明显,保障网络食品的安全性是当务之急。

  网络的普及使得食品安全信息得以大量传播和快速蔓延。网传食品安全谣言导致民众对食品安全状况不安甚至恐慌。公众食品安全知识的缺乏与风险交流机制的落后,导致了科学事实与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之间存在巨大偏差,危害整个社会对食品的安心及信任感。

  目前网络上的食品安全信息,仅注重揭发和引导民众关注食品安全事件本身,而忽视引导对食品供应链乃至整个食品消费文化的系统性思考和反思。换言之,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牵涉到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监管等各个方面,更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饮食消费习惯密不可分。扭转食品安全的系统性危机,需要整个社会的系统应对,这正需要网络平台发挥良性引导和教育功能。

  建议

  一是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形成食品安全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意识。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由单纯依靠政府监管向多方主体参与、多种要素发挥作用的公共治理层面转变。二是细化和落实网络食品监管。围绕监管部门在网络食品交易监管领域的权限,监管部门对网络食品交易纠纷、投诉机制及相应责任等,都需做出更加明确、细化和可操作的规定。关于网络电商的法律责任,除加强准入审核以外,还应健全日常网络贸易中的监管机制,防止任何问题食品通过网络流向社会。三是创新思维,发挥互联网的有利因素,推进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常态化”,化解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应利用互联网强化食品安全教育,提高民众的食品安全知识;优化互联网信息发布环境,减少食品安全谣言和误传;提高食品监管部门、食品企业等相关主体的风险交流意识和能力;利用互联网数据密切关注和分析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趋势和态度,做好“舆情”分析;强化政府机构和第三方机构对食品安全性的检测及评估信息的公布,并定期审查其真实性与有效性。四是对食品安全的治理必须要有系统性思维。要将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置于行业发展规律、产品供需状况、经济社会问题(包括环境污染)、民众的消费习惯和食品安全知识等多种因素中进行综合分析,不仅要追究监管制度和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还要从根本上铲除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保证食品安全的长治、久治。

  (责任编辑:高徽)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