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供销合作社变身“农民保姆”的背后

作者:刘芝毅 来源: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7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种植成本日益提升。面对农业领域出现的一些重大变化,供销社主导建设的为农服务公司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正成为农民信赖的“田保姆”“田管家”。

  近年来,我省供销社积极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出的大田托管、供销电商、乡村旅游等服务内容,深受农民欢迎,一批批农民因此脱贫致富,供销社变身“进村为农民打工”的模式可圈可点。近日,记者走访婺源、湖口、永修等地基层供销社,感受到供销社的“根”依然扎在农民心底。

  土地托管,让供销社与农民深度合作

  在永修县虬津镇河岭村,40岁的村民梅曹武告诉记者,2015年他与县供销社的服务公司签订半托管水稻126亩的合同,他选择了机插、打药、烘干三个环节,一年下来收入7万多元,加上打工收入,一家人生活得富足无忧。

  今年,他又续签了1年的半托管服务合同。从育秧、插秧、施肥、收割、库存、销售等10个环节,他可以随便选托管服务项目。“比如,插秧1亩收180元,打药1亩收100元,烘干1亩收60元。托管后,我家的地土壤肥力还增强了。”梅曹武说。

  “托管后,因为服务公司农资成本低,而且采用宽幅精播、种肥同播等一系列农业新科技,产量明显提高。”永修县供销社主任韩欣臣说。对服务公司来说,土地托管后,每亩节支增效可达900多元。如今,永修县全托管的土地有3000亩,半托管的土地有7.2万亩,农民由此走上放心轻松的致富路。

  土地因规模化服务,反而种得更好了。在湖口县、兴国县、莲花县等地一些村委会,经外出打工的村民同意,将村里的地集中起来,推平垄背、连片成方,不仅为开展托管服务提供了条件,还能增加10%左右的耕地面积,村委会增加了一笔收入。

  今年,省供销社进一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安远县供销社开展烟叶托管3万亩、上栗县供销社开展大田托管2万亩、安义县供销社开展土地托管3万亩,供销社的生命力越来越旺盛。

  目前,全省供销系统已开展土地托管服务面积达240万亩,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还有“一石四鸟”之效:农民得实惠,供销社有收益,村集体经济壮大,地力得到保护。

  实体、电商两手抓,打造“网上供销社”

  商品流通是供销合作社的老本行,如何干好老本行,是供销社在改革中面临的第一关。

  8月底的赣鄱大地依然骄阳似火。在婺源县林香源杜仲茶专业合作社里,气氛同样火热:合作社负责人张婷忙着发货到中东、东南亚一带。

  “供销社走的是产业融合之路,2015年就以入股方式成立了一家公司,目的是带领农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婺源县供销社负责人吴信和告诉记者。目前,“网上供销”已与香港货发网、环球制造、中国制造和阿里巴巴等电商深入合作。

  张婷告诉记者,他们2014年成立了婺源县第一家杜仲茶实体专卖店,经营面积150多平方米,今年前8个月销售额已达1800万元,其中网络销售额200万元。如今,杜仲茶种植基地1.1万多亩,周边782户农户平均增收1万元以上。

  顺应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深刻变革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供销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一手抓电子商务,一手抓实体网络。永修县供销社建立“互联网+供销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合作社利用“浔农会”等电商平台销售农副产品,今年前8个月网上销售额达400多万元,实体店销售额近1000万元,带动300多农户致富。

  江西供销系统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撬开了农户的致富门。兴国县借助农村电商平台卖出的生态土鸡,农户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石诚”牌米粉插上电商翅膀,卖到欧美国家,每年销量5000吨,年产值5000万元。目前,江西供销系统开展电商业务的企业达到111家,组建供销电子商务的企业达到65家。今年上半年,全省供销系统电子商务销售额达16.0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7倍。

  整合资源,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为了盘活闲置资产,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婺源县供销社巧打旅游牌,2012年利用供销社闲置土地308亩带领周边106户农民,投资480万元创办了婺源县中云镇文公杨梅专业合作社。以开放办社的方式,中云镇供销社占股51%,周边农户占股49%,农户以货币入股、林地入股、货币加林地入股,可以得到分红。

  “今年,我家每亩林地得到4000多元分红,现金股也有了很不错的收益。”返乡创业的村民洪茶香告诉记者,她不仅以5亩林地为股金,而且投入现金35.2万元加入了文公合作社。6月是采摘旺季,每天来自湖北、浙江、上饶等地的游客都在1000人次以上,2.5万斤的杨梅全部被游客采摘买走,专业合作社赢利48万元,农民平均增收千元。

  谈到文公合作社的未来,吴信和信心十足:“下一步,我们要投入资金把杨梅种植规模稳定在1000亩左右,把它打造成一个集杨梅采摘、娱乐、吃住于一体的杨梅生态游基地。”

  湖口县供销社还从解决农民的卖难出发,创新经营思路,连续新上大项目,让本地农副产品销往皖鄂,树立了供销新形象。

  该县供销社2012年投资8亿元合作新建了国内设施一流的赣北农贸城。记者采访时看到,该项目一二期400间店面装饰一新,已有120户商户入驻。市场整体运营后,预计年经营额可达20亿元。

  县供销社副主任周剑告诉记者,他们计划投资120万元建设一个有500个摊位的洋港新区集贸市场,预计3年后年租金收入将超过100万元。另外,他们现有货运码头泊位1个,造船专用码头1个,长江岸线476米,他们拟采取招商合作方式,实行股份制经营,以公用码头的形式向园区企业招租,逐步抢占园区物流市场。

  策马扬鞭,上项目,谋发展。记者从省供销社了解到,上半年全系统在建项目261个,完成投资额37.88亿元,占在建项目总投资额的65%,其中,省社本级10个亿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10.52亿元。

  在田间地头采访,记者耳闻目睹到的是,供销社不忘初心始终把为农服务放在首位,带领农民致富,书写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篇章。

  (责任编辑:高徽)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