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态农业 培育特色精品

甘肃省环县鑫利源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打造小杂粮文化生态园

作者:叶 梓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8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在‘环县小杂粮文化生态园’里,不仅能现场感受采摘的乐趣、品尝地道美食,还能学习关于小杂粮的知识,真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说起由甘肃省环县鑫利源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小杂粮生态园,游客赵先生显得非常激动。

  环县鑫利源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9月,注册资金300万元,是环县供销合作社的控股企业。公司主要经营化肥、种子、农业机械以及纯胡麻油加工、面粉加工、蔬菜保鲜贮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下辖甘肃泽丰信诚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环县双联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环县鸿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3个合作社。

  一直以来,公司都致力于提升自身综合服务能力,培养特色农业产业,通过整合营销渠道、优化物流体系、拓展业务范围等一系列举措,积极在农业市场构建完善的营销体系,使公司成为科学化、现代化、网络化的新型农资、农产品流通企业。

  突出环县特色

  打造绿色生态园

  环县是甘肃省小杂粮种植大县,200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特殊的土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环县得天独厚的绿色小杂粮生长环境,特别是环县荞麦、环县胡麻更是小杂粮中的精品。

  2015年,鑫利源公司着眼弘扬环县地方特色,倾力打造了“环县小杂粮文化生态园”。据介绍,环县小杂粮文化生态园立足当地荞麦、胡麻等特色小杂粮产业开发,是集种植、观赏、收割、加工、贮藏、销售、美食于一体的综合型小杂粮生态园。为保持环县独一无二的杂粮产品特色,园区按照绿色无公害小杂粮生产标准和《绿色杂粮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基地示范种植,并通过对基地农户提供产前种植技术培训、产中田间管理指导及产后订单收购等系列化服务,确保了生态园基地建设的生态化、绿色化及专业化。

  为了突出小杂粮食文化的特色,生态园还开展了乡土化、保健化、娱乐化的休闲体验。在生态园的休闲体验区建设上,以木钵高寨村为主基地,在村部驻地整体建设了2条街区的“特色食文化村”,设特色美食文化广场1处、建成采摘体验园温室5座,种植无公害蔬菜20余种,有农家土鸡养殖场1处、散养户15户,垂钓人工鱼塘正在开挖阶段。2015年6月5日—9日,生态园还举行了“高寨村美食文化村开村仪式暨首届美食文化节”。通过举办农民篮球赛、群众广场舞、名优小吃评比、秦腔名家演唱、百姓大舞台、车展等文娱活动,带动休闲体验功能区增加收入,向外界展示了环县小杂粮文化生态园的新形象。

  除此之外,生态园在景观功能区建设上,依托环县作为革命老区的特色,突出了红色旅游、红色观光,传播红色知识、接受红色教育。生态园主动与县旅游局讲解员队伍沟通协作,精心设计了便捷、经济的红色旅游线路。截至目前,生态园接待游客达到了7000人(次),让游客在生态园悉心服务下体会环县特色、了解环县历史、享受环县风光、体验环县风情、聆听环县故事、传播环县声音、点赞环县形象,确保了生态园红色旅游的精品化、教育化、知识化。

  紧跟“互联网+”

  打造网上生态园

  环县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物流、信息流受制自然环境因素多,多数富有地域特色的农特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价格偏低,农民收益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公司以生态园为抓手,在电子商务建设上紧紧扣住这一特色,加大了在网上宣传推介环县农产品品牌的力度。

  公司首先在车道、毛井、虎洞、山城4个乡镇新建荞麦、胡麻特色小杂粮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8万亩,并坚持走荞麦及胡麻专业化、精品化、订单化种植之路。有了产品的保障,公司又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功能区建设。目前共投资7万元,在高寨村建成庆阳村淘小店1处;在县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建成50平方米的“网上生态园”,形成了生态园、下属合作社、生产基地一体化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县内生态、绿色、健康的农特产品实现全网营销,“唱响”了环县品牌。

  此外,公司还广泛利用QQ、微博、博客、二维码、腾讯、微信小店等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进行生态园品牌传播。通过电商平台,目前已售出胡麻油200余吨、荞麦面50余吨、农家小麦面100余吨,其他诸如环县黑山羊肉、黑谷子等农特产品销量也非常可观。通过电商平台,不仅让当地的特产销量猛增,甚至还将环县品牌胡麻油卖到了每斤40元的高价位。

  据了解,截至目前,电商平台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99万元,打响了环县“网上生态园”品牌。

  说起生态园电子商务目前的成绩,鑫利源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成珠说:“目前生态园的电子商务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接下来,公司要想方设法增加生态园的电子商务销售份额,希望能够通过‘网上生态园’电商平台,使小杂粮年交易量达到2000万公斤、加工产品交易量500万公斤,实现产值5000万元,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精准扶贫

  示范化助农增收

  环县自然条件恶劣,属国家六盘山贫困片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艰巨。

  为了发挥扶贫脱困措施上的引领、示范、带动效应,生态园项目在种植基地等功能区块建设上主动向贫困户、特困户群众倾斜,积极吸纳这些群众入园、入基地。在8万亩基地建设上,共涉及车道、毛井、虎洞、山城四乡镇12787户60779人,仅贫困户就有6908户32813人,户数占到54%。对基地贫困户,生态园实行肥料、种子以成本价赊销,收购时在订单价格上再上浮5%的政策扶持。目前,公司已赊销化肥种子金额达1296万元,预计基地小杂粮年总产量可达1万吨,总产值6800万元。基地贫困户可收入3855.6万元、户均5581.4元,贫困人口人均毛收入达1175元。

  在休闲体验功能区建设上,优先选用有特色餐饮及日光温棚种植手艺的木钵镇高寨村贫困户入驻园区。对经营特色餐饮的14户贫困户,生态园提前赊销环县荞麦面、胡麻油等食材,代交1年期经营门店租金10.5万元,配套提供餐具490套、餐桌椅49套供他们无偿使用,并免费提供带有供销合作社标识的纸杯、餐巾纸、菜单、门帘、广告旗等9000余个(件);对采摘体验园入驻的5户贫困户,生态园统一建日光温室5座,并赊销肥料种子,配备科技人员进行免费指导服务;在园区周边选定农家土鸡散养贫困户15户,免费提供土鸡苗150羽。截至目前,生态园共计投入资金42.65万元,赊销物资金额达4万元。通过一系列扶持措施,取得了生态园发展和贫困户增收双赢成效,确保了生态园在助农增收方面的引领化、示范化及常态化。


  甘肃省鑫利源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成珠

  记者:在建设和完善生态园的过程中有无遇到困难?

  张成珠:目前,“环县小杂粮文化生态园”项目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线新进展。但受资金制约,部分功能区仍停留在规划方案上,已建成的功能区规模小、水平低,与理想中的生态园还有一定差距。

  记者:接下来,公司在生态园的建设上有什么规划?

  张成珠:接下来,公司把工作重点放在提升环县特色小杂粮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水平上。一是扩大基地规模。采取“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企业”的生产、组织、销售链条形式,带动荞麦、胡麻主产区15个乡镇种植小杂粮50万亩。同时,在荞麦精粉、荞麦速食挂面精深加工的同时,研发荞麦米面、荞麦饮料、荞麦乳等功能性食品,统一生态园产品标识,扩大生态园品牌效应。二是加大环县品牌荞麦及胡麻的改良增产力度。尝试采取生物、物理防治措施,在病虫害防治、高产丰收方面探索新的技术途径,每亩增产5%—10%以上,力争使基地荞麦及胡麻年产量达到7万—8万吨。

  (责任编辑:任智超)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