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供销三人行

作者:张泽宏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9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进取不息·供销人

永康供销三人行

老商场店面外景。

胡月堂在浙江省武义县大莱茶叶基地

  载入史册的永康供销合作社第一人:吕章文

  1950年2月21日,农历庚寅正月初五。浙江省永康县派溪吕村的吕章文吃完晚饭,顶着凛冽的北风,往村公所的祠堂赶。今晚,他必须说服合作社里最后那几位社员,同意将派溪合作社搬到清渭街去。

  祠堂里,两盏汽灯把戏台东厢房照得通亮,40多位社员把屋子挤得满满的。大家的长布衫或者“布腰裙”里煨着火笼,嘴里叼着旱烟管,厢房里混杂着火笼烤布裙的汗臭味和掺了菜油烟丝燃烧出来的香味。

  吕章文挥了挥眼前的烟雾,说道:“各位社员,后天,正月初七,清渭街市日。我们派溪合作社就要搬到清渭街去正式开业了。现在,我们社里还有十来户社员不同意。请你们想想清楚,如果真的想不通的,一是保留意见1个月,到时候再决定是将股金转过去还是退社——我们合作社的原则之一就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二是现在就退社,我们就将入社的股金5个铜板折算成现钞加上股息、股利退还给你……”

  社员们听了顿时热闹起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入社以来的好处。这家说入社一年,就拿回了值二三个铜板的股利、股息;那家说到合作社买东西还真是便宜,省了不少钱;这家说最让人省心的是自己家的鸡蛋什么的都省得拿到清渭街去卖了,一个两个随时都可以拿到合作社里换钱换东西……

  “大哥,我不反对把合作社迁到清渭街去。清渭街有市日,生意可以做大点,可是为什么还要改成他们的名字?这个合作社不是我们自己办起来的吗?”说话的是章文的弟弟章武。

  派溪是上半县数得上的大自然村,有四五百烟灶。1949年11月,永康解放不久,政权初立,匪患未清、奸商横行,盘剥农民。为不再受奸商之气,吕章文磨破嘴皮子,走遍了全村每家每户,动员大伙成立了解放后县里的第一家合作社。早在民国15年,本邑乡绅卉川乡胡钦海就发起创办了卉川六保造林合作社;次年10月,又创办了卉川乡桐油产销合作社,专事发展桐油、雷公藤(俗称菜虫药)的生产、运销,把雷公藤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引起了国际合作经济组织的注意。民国27年,英籍合作专家干布尔一行10人,由金华农民银行行长俞克孝陪同,考察了卉川乡桐油产销合作社。吕章文就是在那年接触到了合作社,并认识了胡钦海。他办起派溪合作社后,区、县政府十分支持。如果把合作社办到清渭街去,由政府接手,区里还准备把土改的果实清渭街“楼义昌”商号的店面给合作社。“大家放心吧,区里已经同意我的意见。派溪、清渭街各取一个字,名字就叫“清溪供销合作社”,吕章文说。

  正月初七, 2里地外的清渭街。在“楼义昌”旁边的清渭街市基上,几百派溪吕村人见证了由他们自己首创的供销合作社的诞生。吕章文也从此成为“永康县供销合作社的第一人”。

  供销合作社走出去的企业家胡月堂:我一直都是供销合作社人

  2016年11月15日下午,市会议中心8301会议室。胡月堂看着永康市第一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那2张理事选票和副理事长选票上自己的名字,有点发呆、有点感触,又好像有点心酸。

  他出生于1960年。1979年参加供销合作社工作,开始是在县社食堂当炊事员。两年后,他自动提出要求到乡下基层社去。那时候,一个普通职工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或者某方面的一技之长,要想从乡下调到城里,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他不听别人的劝阻,坚持到方岩供销合作社当营业员。经过十多年的磨炼,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基层社部门负责人、副食品门市部承包人,完成了他供销合作社人生的两个华丽转身。1998年,胡月堂把目光投向了永康市区,带着他在基层社辛苦打拼积攒下的第一桶金,在城区开设了“永康市华茗园茶业有限公司”。2003年又把公司升格成冠省名的公司。此后,他一年一个台阶,将“华茗园”做成了全国茶业十大领军企业,年销售茶叶2万多吨,居全国茶业企业综合实力百强前7位;永康市唯一的一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14年纳税1000多万元,进入永康市纳税百强第61名,也是永康市纳税百强中唯一的一家农业企业。

  在此期间,发生了几件让他刻骨铭心的大事。一是原来的基层社进行了改制,他一向视为归宿的单位没有了,他成为了一个下岗职工。他感到迷惘、痛苦、失落以及无奈。二是社会上曾有人企图勾结他一起对某家供销合作社企业实施经营诈骗,他不仅严词拒绝,还善意提醒那家供销合作社企业提防,避免了社有资产的流失。三是有几个原基层社下岗职工想利用他的影响力,撺掇他当大规模群体上访的领头人,他也婉言谢绝。他说,我是供销合作社人,一直都是。供销合作社待我不薄,是供销合作社培养了我,没有供销合作社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不能干对不起它的事!十几年来,每当和生意伙伴或者市里各部门领导在一起的时候,他都会在自己众多的头衔后加上一句:我是供销合作社人!

  我,与供销合作社四十年荣辱与共的同行人

  1976年12月,我来到吕章文先生最早创办的清溪供销合作社工作。“楼义昌”仍在,而吕先生早已离开了供销合作社。在这里,我和供销合作社的职工们一起睡柜台、一起盘存、一起包“果子包”,一起下村收废品、发布票肥皂票、发社员股金分红;和“多种经营”主任章茂水一起骑车串村动员大队干部、社员种桑养蚕,种茶叶、柑橘、黄花菜。1986年,为了编写清溪供销合作社简志,我有幸和吕章文先生进行了几次面对面的交流,挖掘了深埋在先生心中的关于清溪供销合作社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吕先生虽然离开了供销合作社,但仍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供销合作社。1984年,清溪供销合作社恢复“三性”改革,吕先生还当选为社里的监事。后来,在我的《羊耕集》里,我以吕章文先生、章茂水主任为原型,创作了短篇小说《笔记小说两题》《双仁同心枣》。我还把吕先生的事迹写进了清溪供销合作社简志。1988年,《永康县供销合作社志》书成,吕章文从此载入史册。

  关心、呵护供销合作社成长及发展的供销合作社的人如恒河沙数。今年8月,我的文章《清渭老街上的供销合作社》在《金华日报》发表后,突然接到报社的电话,说是有位读者要跟我通电话。我按报社给的号码拨通了电话,电话的那头是原金华地区供销合作社的老主任张寿全,他说看了我的那篇文章,感到非常亲切,一股供销合作社情怀涌动而不能自已。我们足足通了20多分钟的话。9月8日,张老寄给我一本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的2015年第6期《春秋》杂志,里面有他口述的《金华地区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革第一个高潮的历史回顾》,随书还附了他的手写信:“……你的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我很感动,写出了对供销合作社的感情…向(你们)应主任等老同志问好!”投桃报李,我也将自己的《羊耕集》寄给张老,并附言道:“聆前辈电话教诲,受益匪浅;今又蒙赐刊物,受宠若惊!永康几位老同志都还记得您,我向应长禄(主任)传达了您的问候,他十分感动。老同志们都爱忆旧,在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中享受痛苦、享受幸福,享受艰苦奋斗的不易和成功的喜悦……”

  供销合作社,我回来了,我回家了!

  2016年11月15日下午3:50,永康市第一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结束,代表们开始离场。

  经历了二三十年的迷茫、困惑的供销合作社,终于又要通过这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革,走出低谷,走上一条回归服务“三农”的大道。我走到胡月堂跟前想跟他说点什么。上世纪90年代初,他参加中级营业员培训,听过我的课。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好像还是没什么变化,敏于行而讷于言,一身西装也不像什么名牌。他却一下子就认出了我,向我伸出手:“你好!张老师。”我就势紧紧抱住他:“月堂,胡总,你好!”胡月堂也抱紧了我。我有点语无伦次:“月堂,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在你面前,我为供销合作社的其他企业内疚,更为你骄傲。欢迎回供销合作社,欢迎回家!”胡月堂突然挣脱了我,不顾身边的人们诧异的目光,不顾泪水夺眶,大声喊道:“供销合作社,我回家了!我等这句话等了十几年,我等得好苦哇……”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康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责任编辑:高徽)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