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供销合作社:打造“十分钟”服务圈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作者:甘肃省供销合作社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9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六届四次理事会议交流发言材料之五

打造“十分钟”服务圈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甘肃省供销合作社

  数字2016

  全省系统实现销售总额505.9亿元、利润总额2.3亿元、所有者权益53.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23%、31%。

  全省系统全省农村综合服务社达到6543家,比上年增长16%,打造“十分钟”服务圈。

  推进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为把供销合作社服务终端下沉到村一级,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甘肃省社统筹谋划,本着整合资源为主、财政适当补助的原则,通过开放办社、市场运作,在全省推进“村级供销综合服务平台”建设。2016年,全省系统采取供销合作社自建、与村委会共建、与社会资本联建等形式,完成投资近1亿元,首批在全省58个贫困县改造建设100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为农民提供农资供应、日用品经销、农产品购销、再生资源回收、电子商务、合作金融、土地托管、代缴代办等全方位综合服务,打造“十分钟”服务圈。全省农村综合服务社达到6543家,比上年增长16%。

  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

  适应“互联网+”发展新趋势,积极争取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和1.5亿美元贷款额度,建立甘肃“网上供销社”省级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物联网社会化服务平台,上联总社“供销e家”,横向与全省大数据平台和外省市供销合作社链接,下接乡镇基层社和村级综合服务社,为发展现代流通和现代农业提供远程信息技术、农产品质量追溯和物流配送服务。目前,“网上供销社”平台已覆盖甘肃省所有市、县和6500多个行政村,各部门公益性服务借助供销网络下乡,供销经营性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通过平台带动,传统流通业态加速升级,全省系统已发展电商公司83家,建成电子商务运营中心15个,电商交易额和网络零售额均增长30%左右,高出全省消费增幅20个百分点以上。同时,在1641个贫困村开展电商扶贫,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因地制宜分类开展重点领域改革试点

  针对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甘肃省社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一是围绕推进社有企业转型升级,选择7个市州、22个县、2家省社企业开展改革试点。目前,省社直属企业已经启动股权改革和混合所有制试点,并通过筹建供销集团,积极推动省、市、县三级社有企业联合合作,拓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绿色农资、融资担保等新领域。二是围绕完善基层社运行管理机制。在甘谷县开展“双线运行”和“三社合一”试点,已初步形成了行业指导体系与企业服务体系并行的社企运行机制和村级综合服务社、扶贫资金互助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合一”模式。与此同时,在岷县、民勤、古浪等县开展的县社与基层社一体化经营管理、“村社共建”、异地搬迁扶贫村综合服务社建设等试点,都已取得初步成效。三是围绕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与托管服务,在土地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河西走廊、沿黄灌区开展全程托管服务试点;在土地集约化程度较低的天水、陇南等地,开展环节托管服务试点,累计流转和托管土地36万亩。四是围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可持续模式,在环县、民乐等县开展废旧农膜分拣、收购加工及市场化运作体系建设试点;在兰州市开展报废汽车、废旧电器回收拆解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试点,建立了网上网下回收网络和加工利用企业,实现了变废为宝。

  推进联合社机关治理创新

  按照服务“三农”、服务系统的要求,甘肃省社主动转变行政思维方式,更多地按照合作制原则、采取市场经济手段来开展工作,有效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健全完善代表大会制度,恢复加强理事会、监事会建设,配齐了领导职数,从组织建设上逐步恢复了合作制属性。采取选派干部外出学习、邀请专家学者授课、选调遴选干部等方式,有效缓解了新型业务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主动与省直厅局和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开展多领域合作,拓展了视野,拓宽了业务,增强了发展动能。紧紧抓住贯彻落实中发〔2015〕11号文件的机遇,加大对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协调力度,赢得了各方认可和支持。省委、省政府在出台的贯彻中发〔2015〕11号文件的实施意见中,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29项重点工作分解到省直部门和市州,有力推动了配套政策的落实。

  (责任编辑:高徽)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