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供销合作社:抓基层 建电商 改革入佳境

作者:贵州省供销合作社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9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六届四次理事会议交流发言材料之三

抓基层 建电商 改革入佳境

贵州省供销合作社

  数字2016

  2016年实现销售总额300亿元、利润5.3亿元、资产总额119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6%、32%、15%。

  基层社达到1348个,实现乡镇全覆盖;销售额达160亿元、利润总额达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34%,对全省供销合作社的贡献分别占到54%和48%。

  抓基层 打基础

  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的根,为农务农姓农的前沿阵地。曾几何时,全省系统基层社亏损严重、阵地萎缩、功能弱化,覆盖面不到30%,严重削弱了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能力,影响了供销合作社的地位作用和社会形象。

  综合改革以来,贵州省供销合作社系统采取加大基层工作考核权重,投入近千万元设立基层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引进有头脑、有能力、有热情的人才,快速恢复基层组织。依托实力强的基层中心社,在空白乡镇设立分社,实现组织建社;在偏远山区等建社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依托县级社有企业在乡镇设立分公司,实现服务建社。2016年,基层社达到1348个,实现乡镇全覆盖;销售额达160亿元、利润总额达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34%,对全省供销合作社的贡献分别占到54%和48%,成为经济下行环境下系统发展的一支重要支撑力量。

  改造和新建基层社过程中,贵州省社系统特别注重提质增效,从一开始就规范建设、规范运作、规范管理,努力干一个成一个,建起来就能发挥作用,带动其他业务统筹协调发展。发挥基层社的平台作用,积极融入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创办村级综合服务社18386个;把基层社打造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7333个;稳步开展农村金融服务,通过开展资金互助合作,成立合作金融组织134个。

  卸包袱 增活力

  2015年底,贵州省供销合作社系统金融债务达到22.7亿元,占到社有净资产的一半。要实现后发赶超、提升自身活力,必须卸掉这个沉重包袱。

  中发〔2015〕11号文件和汪洋副总理去年5月的讲话,为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重大契机。在省社和省农行前期协商工作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卸下这个包袱,并以省政府名义向农总行提交报告,最终以5963万元、2.6%的比例,一次性打包处置多年形成的金融债务,成为化解金融债务的一个成功范例。

  到2016年底,22.7亿元债务全部分解落实到位,置换出58万平方米、市值近百亿元的优良抵押资产,为实现供销合作社快速发展、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电商 改业态

  2015年,贵州省委把发展电商作为贵州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选择,并把发展农村电商的职责任务交给了供销合作社。全省系统顺势而为,全力建设农村电商生态体系。

  一年多来,全省系统从京东、腾讯等企业引进高层管理人才,组建专业核心团队,在省级和2/3以上的县成立了电商公司,初步搭建起辐射全省的电商运营组织构架;建设涵盖物流分拣、冷链配送等功能在内的县级运营中心43个,在乡村布局电商服务站5083个;主动与总社“供销e家”对接,共建全国一张网;与“四通一达”等快递公司合作,开辟物流线路30余条,打通农村“最后一公里”;与多家省直部门合作,建设农村银行终端点、便民公共服务点、快递中转点、数据采集点、信息发布点,实现一网多用。省委书记陈敏尔亲自为电商平台取名“贵农网”。“贵农网”上线运营一年,实现“黔货出山”16亿元。目前,贵州省供销合作社农村电商与新型基层社的服务已覆盖1358万农村居民,直接带动4万余户、近20万贫困农民增收。“贵农网”品牌在贵州已深入人心,成为供销合作社一张亮丽的名片。

  中发〔2015〕11号文件下发后,贵州供销合作社大力实施综合改革,通过狠抓基层、卸掉包袱、发展电商,推动系统实现快速发展。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省委深化改革小组会议上称赞:“供销社改革渐入佳境。”

  (责任编辑:高徽)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