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要克服“懒汉子”思想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作者:白京京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6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扶贫脱贫”常谈常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指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3月4日11时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一次委员小组讨论结束后,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范小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谈道:“致贫原因很复杂,不可能一个办法包治天下,贫困地区要克服‘懒汉子’思想,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真正吃透致贫原因。”

  精准扶贫从思想到实践已三年有余。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时首次作出了“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的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随着部署的深入,真正领会“精准扶贫”的要义对于其落地开花尤为重要。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结合以前的相关工作,范小建认为可从三方面理解“精准扶贫”:一是注意减贫工作的精准。“要改变一部分同志形成的‘抓发展就是抓了减贫’思想。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普遍贫困的情况下抓发展的确能带动减贫,但随着贫困总量越来越小,贫困发生率越来越低,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发展对于减贫的带动就越来越有限,所以一定要注意减贫工作的精准。特别是现在经济下行,很难设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如果差距进一步拉大,会是怎样的后果。所以要在思想上清醒,改变过去多年形成的认识”。二是要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通过多年调研发现,我们工作精准度、针对性不够的问题确实客观存在,而且不光是扶贫部门,其他涉及农村社会保障的相关部门也不同程度存在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多年的扶贫工作把瞄准作为基本方向和要求,确实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同时也要看到精准扶贫是个方向,也永远在路上——认识到这个问题不等于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工作中要不断深入,提高精准性”。三是从整体来讲,一定要把握好精准扶贫的精髓,即因地制宜,因贫施策,以问题为导向,始终抓住最困难的地区、最困难的群体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如何推动精准扶贫的有效落地?范小建强调要消除“懒汉子”思想,移民搬迁、产业扶贫、劳务转移、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多种方式都可能是有效的扶贫手段,没有哪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妙药。以产业扶贫为例,范小建表示,关键要增加百姓收入。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规划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过度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尤其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贫困地区都是多灾地区,做农业又有自然风险。比如青藏高原缺氧低温,黄土高原严重干旱,十年九不收,一收管十秋,灾害频繁,广种薄收,这些地方怎么办?所以,在特殊地区特别是生态型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一要调整结构,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子,找到合理的产业结构。二要发展设施农业。在贫困地区搞设施农业就像在平原地区搞基本农田一个性质”。

  “精准扶贫永远在路上,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深化、细化、完善相关的制度和办法。”范小建介绍,脱贫摘帽不能急于求成,对于精准脱贫的界定有着相关办法和具体指标,比如想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就必须使贫困人口数降低到其农村人口总数的2%(西部为3%)以下,并经过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以及领导小组组织的第三方评估等层层核实检验。同时,群众参与已作为脱贫攻坚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大比例核查,最终必须确保90%以上的群众认可,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最终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责任编辑:高徽)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