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多渠道破题农村“垃圾围城”

作者:蒋文龙 朱海洋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1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全国各地都在探索的重点课题。记者日前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采访了解到,当地以实现垃圾减量为目标,通过科技创新、末端处理,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出现了多项产业化运行、一体化管理的新技术和新模式。过去久治不愈的农村“垃圾围城”难题,现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了美化乡村,余杭较早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将垃圾分为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两类,在运行机制上,则推行市场化模式,现行主要有四大模式。

  位于崇贤街道运河路北侧,有家农场很特殊,其名为“昆虫农场”。去年,余杭在这里试点微家畜蠕虫反应器技术处理模式。简单说,就是在配套光、温、湿、风等智能调控设备的温室大棚内,通过养殖人工驯化的黑水虻,将可腐烂垃圾作为饲料,快速、高效地转化为虫体蛋白和虫砂粉。专家介绍,农场日处理垃圾量可达到15吨,可实现垃圾减量八成以上,且由于成年黑水虻经济收益高,具有极高的产业化发展前景。

  将有机垃圾作为生产原料,经预处理后,再混合畜禽粪便,转化为商品有机肥。如今,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在余杭成为了新风尚。像杭州绿宝有机肥有限公司在瓶窑生产基地,建成高效太阳能堆肥预处理设施,一期试点工程日处理垃圾量2吨。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则采取“PPP”合作模式,引入了高温好氧微生物降解技术,所在街道负责提供设备安装场地、完成水电等配套设施,公司则负责设备的采购安装、运营与维护,目前已累计处理餐厨垃圾2000多吨。

  第四种模式为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现在在余杭,此类经营主体不在少数。

  余杭区相关负责人认为,余杭破解农村“垃圾围城”,经验有三:企业实体化、专业化运营管理,再由政府购买服务,予以一定补助;政企合作推进项目建设,政府当好“店小二”,企业则深耕市场;垃圾处理呈产业化,只有共同做大“蛋糕”,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今年,余杭将在全区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整合各类资金,统一管理标准,实现“一把扫帚扫到底”。根据计划,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被纳入该工作体系,在垃圾处理站点建设上,将实行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避免“村村开花”。到明年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有望实现全区覆盖。

  (责任编辑:高徽)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