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研究显示F2代杂交抗虫棉可逆转红铃虫的抗性

作者: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7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农作物害虫对转基因作物的抗性问题日益引起关注。中美研究人员8日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利用转基因棉花和常规棉花杂交培育出的第二代抗虫棉,能有效降低甚至逆转红铃虫的抗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湖北农业科学院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机构合作,对中国长江流域转基因Bt棉花与红铃虫的相互作用关系开展了11年的研究,证明了这种杂交策略的有效性。
 
  论文通讯作者、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吴孔明告诉新华社记者,长江流域红铃虫于2008年前后已进入早期抗性阶段,但此后人们开始大规模种植F2代杂交抗虫棉。这种抗虫棉父本多为抗虫棉品系,母本多为常规棉品系,因此产生部分普通棉株,这些普通棉花为红铃虫提供了庇护所,有效解决了红铃虫抗性问题。
 
  吴孔明解释说,红铃虫的抗性多产生于Bt受体钙粘蛋白基因的突变,为隐性遗传。种植F2代杂交抗虫棉后,Bt棉株存活的抗性红铃虫与受庇护所保护存活的非抗性红铃虫交配产生的杂合子,仍然可以被Bt棉花杀死,从而不能形成抗性红铃虫种群。
 
  研究人员进一步对长江流域6省17个监测点红铃虫种群发生量及Bt抗性水平开展的监测表明,随着F2代杂交抗虫棉大面积的生产应用,红铃虫对Bt棉花的抗性发展受到了有效控制。
 
  吴孔明说:“该研究首次证明了Bt作物和非Bt作物种子混合可以有效治理害虫的抗性,发展了害虫抗性治理的新方法和新策略,对推动Bt作物产业和转基因作物环境风险管理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理论和应用意义。”
 
  转Bt基因作物指的是引入苏云金芽孢杆菌基因的作物。其中,转Bt基因抗虫棉花、玉米和大豆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高效控制了有关害虫的发生与危害,显著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但近年来,因害虫产生抗性导致防治失败的案例不断出现,已成为影响Bt作物持续利用的最主要因素。
 
  为延缓害虫抗性的产生,美国等发达国家通常采用庇护所策略,即在Bt作物附近种植一定比例的非Bt作物作为害虫的庇护所,使得害虫的对抗性基因可以有效稀释。但发展中国家农民很难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其中印度的红铃虫已对Bt棉花产生抗性,而F2代杂交抗虫棉的优势在于不存在所谓庇护所的强制要求。
 
 
 
 
(责任编辑:张靖茹)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