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核心竞争力 拓宽发展新思维

作者:姜美怡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8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当前,我国农化行业面临着产品创制瓶颈、环保政策高压、市场竞争白热化以及亟待全面提升为农服务手段等多重发展困境,中国农化企业的未来出路在何方?中国农化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实现逆势突围?在第四届农药经济运行分析会上,北京燕化永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杜晖以中国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作为大背景,从农化行业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所处地位着手,对我国农化行业的现状与趋势、挑战和机会,以及农化行业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和新形势下农化企业如何转型升级、逆势突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详实的数据分析,为我国农化行业、企业的未来发展给出了建设性意见。
 
  行业供需失衡 经济贡献率低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代。制造业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成长,市场现象从短缺变成了相对过剩。各大经济会议的召开强调经济结构稳增长,GDP保持在6%左右,这些数据都表明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但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GDP增长6.7%,而农化行业工厂出货价值大约500亿,增长为-5%,由此可以说明:农业具备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对国民经济的数字贡献却无足轻重。
 
  据了解,2015年全球前六名的农药企业净利润达15%-20%,而中国前25家农药上市企业的净利润仅在2%-3%,差距的背后是10%营收的研发费用,而且我国农药企业在生产研发水平上与国外企业也相距甚远。杜晖表示,在近日公布的2017中国农药制剂销售50强企业的榜单中可以看出,前三甲之间的销售额差距较大,第四名的业绩也并未能冲进10亿元大关,行业极度分散的现象愈发严重,经济利润效益下跌,企业发展遭遇瓶颈。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药产能高度依赖出口,出口量达60%。2011-2016年,我国农药出口数量和金额均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16年数量和金额持续大幅下跌,出口金额比上一年度下降约17%。五年时间,农药的生产厂家和登记产品总数也在不断增加,截至2016年底,全国登记产品35604个,登记企业2218家,其中包括111家的境外企业和一些僵尸企业,370万吨的产量已经严重过剩。
 
  综合以上数据,杜晖认为,现阶段我国农药行业面临着缺规模、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缺规范的难题,原药“强”、制剂“弱”、内外失衡、上下不通、有销售无服务的现象使行业处于极度供需失衡、无序竞争、依赖出口的危机中。
 
  把脉行业新趋势拓宽发展驱动力
 
  众所周知,我国农药行业存在着诸多问题:生产、经营及使用的低效,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生产,技术缺乏优势、缺乏创新,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缺乏规模效益等,这些问题制约着行业发展,同时也为农化企业摆出一道亟待转型和突围的挑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那么,农化企业的升级转折将是改变问题的重要途径,决定这一转折的重要因素是政策、市场和科技。”杜辉认为,“包括土地确权、农药新法登记注册、生产经营安全环保、农药化肥零增长、税收等在内的政策因素以及包括经济周期、竞争并购整合、上下游供应及价格、资本介入、土地流转、消费需求和习惯变化在的市场因素,还有包括农业机械、精准农业、生物育种、生物农药、新化合物、互联网和物联网在内的科技因素是掌握驱动行业前进的一驾马车。”
 
  杜晖预测,未来5-10年,农药厂商将从2015年的2200家缩减至2025年的500家,农民也将从6亿人缩减至3亿人,近百万的零售商将会大幅缩减。纵观整体大环境对农化行业的影响,“18+2”亿亩的耕地红线与城市化进程将有很大冲突,政策方面也会加快落实,比如粮食安全、三农战略性调整、管控制度(环保、双减、零增长、登记、分销),即将于今年6月1日生效的新《农药管理条例》也将给行业带来非常大的生存影响。
 
  建设自我品牌优势打造特色商业模式
 
  当前,我国数千家农化企业面临的是现实的生存问题。杜晖认为,企业要生存首先把技术、团队、渠道、规模、资本做好,内外兼修、通力合作;其次是实现上下结合、价值链分工;尤其是“互联网+”对农业的介入,将会对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农药行业的转型与调整势在必行,农化企业更需要改变传统营销模式、思考如何创新发展、积极适应新常态,实现在逆境中寻突破、提升自身价值,向产品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对此,杜晖建议,一方面是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以服务引领我国农化行业的发展。将传统农化制造企业B2B的思维模式转变为面向终端市场的B2C思维模式;另一方面是产业模式要升级,从产品销售向系统性解决方案转型。重塑产业链格局,降低成本减少中间环节。值得注意的是,还要加大技术方面的创新,将农业化学与农业生物技术相结合,从生产工艺技术上创新,利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培育改良品种等,同时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精准用药。
 
  杜晖强调,作为一个能够生存和有机会发展的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保证渠道、研发、服务、建设、生产等特点上至少要有一项建立独特的自我品牌特色。最重要的是保持专注,将某个产品在特定作物和领域内做到极致。在生产和市场运作中也要形成规模,产品要创新,价格还要便宜,物美价廉是市场接受的重要因素。杜晖坦言:“企业发展,没有方程式,没有捷径,转型、升级、突破没有答案,唯有思考和真诚,才能比对手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张靖茹)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