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好茶出黔山

作者:刘久锋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2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往年夏季,茶园里一片寂静,如今却是贵州茶山较为忙碌的季节。通过手机网络视频终端记者看到,在湄潭县海拔1300米的云贵山上,一片片茶园从山巅蔓延开来,顺着山势直至山脚,茶农正在茶园中忙碌着采摘夏茶。

  地处中国茶树原产地核心区域的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特征的茶叶产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茶产业发展之本。

  2007年,贵州省出台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使茶产业成为该省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2014年贵州省出台《2014-2016贵州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要不断提升贵州茶叶规模、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为把贵州建成在规模、品质、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叶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从2007年到今天,贵州茶产业走过了10个年头。10年间,贵州茶从基地到加工到市场到一二三产业融合,茶业的整个产业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茶叶产量连续10年保持了3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茶叶面积达到700万亩,其中标准化认证茶园面积455万亩。2016年茶叶产量28.4万吨,产值实现了299.8亿元,综合产值突破500亿元。依托茶产业,2006年起涉茶的59.4万贫困群众,目前已经脱贫57.7万人。2016年,产茶贫困乡镇人年均收入5500元,其中涉茶人员的年人均收入达到8118元。

  品质决定产品竞争力。贵州提出让天下人喝上干净茶的理念并努力践行,铸造贵州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贵州把规划种植茶叶的土地用GPS定位,检测土样的pH值和7种重金属元素,确保种植的茶园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在安全的底线之内。同时,贵州茶园农药的禁用在国标16种的基础上提高到63种,在茶园面积万亩以上的乡镇、5000亩以上的村全面实行茶园用农药专营店(专柜)制度,从源头上强化对农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在生产基地实行农残控制的联防联保,在禁用农药的查处检测上实行区域内农户联保、企业联保,严格实施“一损俱损”的制度。在种植上,贵州强调林中有茶茶中有林,保护茶园及茶园周围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天敌以虫防虫、以虫治虫。在加工上,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作坊,贵州要求加工全程不准落地,实行清洁化生产,茶山采茶禁用塑料袋塑料盆。此外,贵州还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全程可追溯的贵州省茶叶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目前已经有一大批企业和核心基地,可在线对从茶园到产品全程进行动态观测和质量追溯。

  种茶的回归种茶,初制精制分离,跨区域、跨品种、跨季节的数字化拼配正在形成。依靠大规模的优质原料基地,目前贵州3776家茶叶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并举的茶叶加工企业集群,走出了机械化、标准化、清洁化、自动化的道路。

  品牌决定市场价值。今年1月,贵州绿茶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登记,贵州有61个县可以生产贵州绿茶,贵州绿茶“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品质特征在业内耳熟能详。已首批授予167家企业生产贵州绿茶,力争实现中国绿茶的大规模、大品牌之路。在刚刚闭幕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贵州的“都匀毛尖”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湄潭翠芽”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今天的贵州,已经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茶原料产地,从终年云雾缭绕的雷公山到黔北的娄山关,从武陵山脉到梵净山腹地,从乌蒙山脉到黔中腹地,一片片茶园成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典范,遵循着贵州茶产业新标准,成长为最美的生态茶园。

(实习编辑:王子翔)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