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开一张现代农资综合服务的大网

——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生产资料局局长、中国东盟农资商会会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殿平

作者:崔海涛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3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将近5年的时间里,我国农资流通行业砥砺奋进,其服务广度和深度及经营规模、格局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流通行业正在由传统的“一买一卖”的流通商向为农民提供综合性、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变,正在努力创新服务模式,实现转型升级。站在十九大即将召开的新起点上,为总结过去的成长轨迹,把握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农资》记者采访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生产资料局局长、中国东盟农资商会会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殿平,就十八大以来中国农资流通行业的新动向、新成果进行了总结和阐述,为农资流通行业的未来发展勾勒了新的蓝图。

  市场化进程中赢得长足发展

  李殿平分析说,十八大以来,对于农资流通行业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一方面,化肥行业优惠电价、优惠运价、优惠气价相继取消,增值税恢复征收,化肥的一般商品属性不断增强,加速了行业市场化水平,促使农资流通行业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竞争加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土地流转政策的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场主等新型职业农民的不断兴起,农业生产逐步规模化、集约化,也为农资流通企业营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新的形势下,农资流通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供销合作社系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据统计,供销合作社系统化肥供应可满足社会需求的70%,农药供应量占社会总量的40%,农膜占25%。

  5年来,农资流通领域的网点数量与流通规模都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截至2016年底,仅供销合作社系统就有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企业2354家;配送中心5551个;连锁、配送网点达34.4万个,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覆盖,健全高效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

  在流通网络的保障下,流通规模持续扩大。2016年,我国化肥产量7004.92万吨(折纯,下同),进出口总额90.24亿美元;我国农药产量377.8万吨,农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3308.67亿元,比2015年增长5.2%,利润总额达到245.87亿元,比2015年增长6.2%。;我国农膜产量242万吨,比2015年增长3.82%;我国种子企业销售额达616.14亿元;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516.39亿元,农机工业进出口总额74.12亿美元。农资流通行业的发展,为繁荣城乡发展、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延伸产业链向综合服务商转型

  李殿平分析说,五年来,在化肥产能过剩、产品过剩的市场背景下,农资行业举步维艰、困难重重。面对严峻形势,总社农资局、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一直积极推动农资流通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先后于2014年、2015年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农资经营服务创新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农资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经营服务的指导意见》,并于2016年9月,由农资局具体承办,在四川绵阳召开了“全国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创新经营服务推进会”,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企业加快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也积极推进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于2016年5月发布了《关于推进农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会员企业“实现农资供给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切实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构建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

  李殿平说:“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农资流通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从一买一卖的传统农资流通网点正在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他们加强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了测土配方、专家坐诊、农技培训、科技示范、农机作业、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一系列增值服务。一些企业还建立了基于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农技服务体系,农资流通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如中农控股作为为农服务的国家队,积极致力于“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的领办建设和为农服务体系的完善健全。目前,中农控股在全国 20 余个省领办挂牌 5000余家“中国农资”合作社,样品展示厅、培训教室、配肥厂、测土配方实验室等设施一应俱全,服务内容包括农资销售、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科学种植等众多项目。

  探索线上与线下融合服务

  李殿平表示,目前,农资流通方式呈现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服务模式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诸多传统农资生产流通企业、电商企业和各种新兴力量纷纷抢滩农资电商领域,推动农资电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据了解,2015年全国农资连锁经营企业超过4000家,农资电商平台超过3000家。在农资流通服务领域,线上与线下融合服务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

  “中农在线”作为浙农集团全力打造d的一个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出了“益农宝APP”,是浙江省供销社“智慧农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的一部分,也是浙农利用移动互联技术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农资供应服务的途径。目前,“智慧农资”平台中的网上庄稼医院、网上农技培训、网上农资商城、在线示范推广四个子平台已初步搭建完成,也逐渐成为上游厂家产品推广的桥梁,流通企业为农服务的手段,基层农户农业生产的帮手。

  虽然农资电商还在摸索中前行,但是李殿平表示发展农资电子商务顺应了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是颠覆传统实现转型升级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建立“智慧农资”服务平台

  “在探索农资电子商务的同时,行业正在加快推进农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示范,健全完善农资质量追溯系统,打造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农资信息和运行监测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完善农资流通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步建成集服务、交易、结算、物流配送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农资”服务平台,促进线下实体农资经营网络与线上服务平台的有机融合,逐步实现农资物流管理智能化和农资服务精准化。”李殿平介绍说。

  他强调,推进农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是“智慧农资”的重要部分。农资行业长期存在着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农资打假成本高、效果差,正规的流通企业品牌受损等问题,这是打造农资现代流通网络需要解决的难题,也是总社农资局、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一直思索的问题。2010年7月,农资局、协会提出在行业建立农资质量追溯体系的构想,打开了农资物联网建设的突破口;2011年9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中国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强强联合,全面推进包括农资质量追溯体系在内的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建设。7年来,双方携手在科技研发、试验示范、标准建设等多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李殿平介绍说,第一,在技术和系统研发方面,在总社农资局、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以及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等单位的一致努力下,研发出了低成本、高可靠的农资物流RFID电子标签,成熟、可推广使用的农资质量追溯应用系统等成果,目前,全国农资防伪溯源公共服务平台即将上线运行。第二,在全国的试验示范正在积极展开。作为总社“农资物联网”全国应用示范基地,无锡市供销社通过构建农资科技服务新型平台,建立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质量追溯系统,重点建设“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去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的农资商品质量可追溯机制。吉林省供销合作社积极推进在全省开展农资物联网应用示范体系建设,已加入企业近20家。第三,标准建设不断推进。为推动农资物联网建设更加规范发展,由江苏物联网研发中心、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联合起草的供销合作行业标准《农资商品电子代码编码规则》于2014年1月1日正式发布,该标准的建立为我国农资商品统一编码提供了有效依据,填补了国内农资商品编码规范的空白,对实现农资商品的质量可追溯、提高农资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均有重要意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资流通行业五年成绩斐然,谈到未来发展,李殿平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推进农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农资行业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经营服务、提升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李殿平表示,未来,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推动农资流通行业的走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第一,要全面推进农资流通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着眼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优化流通领域各要素配置。第二,要加快推进传统农资流通企业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第三,要着力完善现代农资流通网络体系。第四,要大力提升农资流通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此外,中国农资流通协会还将在培育农资流通龙头企业、全面提升农资综合服务水平、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农资流通绿色发展、深化农资流通对外开放合作等方面加强引导,促进行业发展。

  在过去的五年间,农资流通行业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实属不易。现代农业的发展不断对流通行业提出新的要求,行业以变应变,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增强了为农服务能力,但是行业发展水平与建设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还有差距,只有全面深入地推进农资流通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资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大创新农资经营服务力度,强化农资行业服务能力,提升农资综合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我国“三农”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而这一张具有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服务现代农业的现代农资大网正在逐步铺开。

  (责任编辑:高徽)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