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白色污染 “无膜棉”在新疆大面积示范种植成功

作者:马少宾 来源:天山网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8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9月26日,在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的中国工程沙雅院士专家工作站,50亩无膜棉花试验田里挂满了白花花的棉朵,一片丰收的景象。

  通过连续4年在南疆多地的试验示范,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实现了新疆棉花的无膜种植。

  经过专家现场考察和测产,该示范田亩结铃数达7万多个,平均亩产量365公斤以上,高产地块亩产达400公斤,高于大面积种植的地膜棉,呈现出早熟高产的基本特性。经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评价,该技术为彻底解决棉田残膜污染创新了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途径,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棉花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新疆是全国最重要的产棉区,尤其是南疆棉花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约占全疆的2/3。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在棉花种植上大范围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棉花产量因此大幅度提高,给新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来了巨大效益。但随着地膜投入量的不断增加,残膜也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白色污染。

  “残膜污染还影响了新疆棉花的生产和原棉质量,尤其对机械化采收的棉花品质有很大影响。”9月26日,在沙雅县举行的无膜棉现场观摩会上,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杨礼胜说。

  近年来,国内的许多科研工作者在地膜降解和残膜回收等方面作了大量努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原所长喻树迅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了联合试验,并依托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率先开展了早熟、抗旱、耐盐碱的无膜棉新品种筛选,培育出早熟抗盐新品系“中棉619”,研发集成了一系列配套生产技术,并成功在南疆多地开展“无膜棉”大面积生产试验示范。

  “这一成果不仅对解决当前棉花原棉污染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必将为解决‘白色污染’、推动棉花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现场考察了无膜棉田间种植情况后说,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习编辑:王子翔)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