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综述】社企引擎 激发转型发展新活力

作者:吉宝飞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3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砥砺奋进的五年

十八大以来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革发展成就系列综述(之五)

社企引擎 激发转型发展新活力

  作为供销合作社经济属性的承载者,全系统斐然的改革发展成就中,社有企业功不可没,社有企业成为供销合作社日隆月盛的重要推动力量。

  作为务农服务的重要抓手,在供销合作社逐日积累的社会影响力中,社有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社有企业成为农民、市民认识供销合作社、了解供销合作社的重要途径。

  社企的改革发展不仅事关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事关供销合作事业的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发〔2015〕11号文件和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神要求,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把深化社有企业改革作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总社出台了《关于深化社有企业改革 促进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召开系统社有企业工作会议,举办社有企业转型升级培训班,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在重要涉农领域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加快推进资源整合联合发展,构建双线运行机制……一系列举措既注重问题导向又着眼制度创新,既注重厘清权限又讲究服务成效,既注重重点领域改革又兼顾全局发展,呈现相互配套、整体“一盘棋”推进的态势。

  5年的改革创新中,这场构建以社有企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的探索正在成为现实。“各省和试点市县社搭建起‘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资本投资公司(社有资产运营平台)+出资企业’的社有资产管理架构,推进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基本实现政事分开、社企分开,联合社开始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促进了社有企业健全管理制度、加快转型发展。”2017年2月,汪洋副总理在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充分肯定了十八大以来社企改革取得的成果。

  转型升级   进军“高精尖”

  在供销合作社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农资、棉花、日用消费品等传统业务始终随着市场形势不断转换经营机制,一批龙头企业在调整中崛起,农资连锁店、日用品配送中心和连锁经营店得到发展,为构建城乡流通网络体系起到重要支撑。但与此同时,传统行业经营产品模式单一,低水平同业竞争的情况仍普遍存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使这些问题的解决尤为迫切。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流通领域的组织方式、经营模式加速变革的新形势需要社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农资、棉花、再生资源等主营业务领域产能过剩,行业政策调整,需要企业及时实现转型升级。

  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指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号角指引着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社企改革。五年来,系统重点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充满活力、有行业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升社有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社有企业向“高大上”“高精尖”转型,加快社有资产向新行业、新业态和新领域集中。

  农资企业向农业综合服务企业转型、农产品企业向综合经营企业转型、日用消费品企业向线下线上融合发展转型、再生资源企业向综合利用环保企业转型的具体部署下,社有企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系统稳住了传统主营业务的基础,确保了经济平稳增长。

  农资市场占有率保持在70%以上,日用品销售额在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超过10%,并在服务国家宏观调控、提升农村消费环境、便利农民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传统业务得到巩固升级的同时,社有企业在拓展经营服务新领域方面也成绩斐然。电子商务成为供销合作社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的重要支撑。“供销e家”全国平台与31个省(区、市)的近700个市、县供销合作社实现了对接,上线品种超过4.6万种;贵州省社全力打造“贵农网”电商平台,已建成县级运营中心43个,镇、村级电商服务站5083个,初步构建起覆盖全省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广东英德市社创建“即送网”线上平台,面向全市开展生鲜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等配送服务,市区5公里范围内可实现30分钟送货上门,去年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上线两年即实现盈利。2016年,全系统电商交易和在线商品销售额达6031亿元,同比增长52.3%。

  加强联合  培育大龙头

  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一直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社有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供销合作社系统上下不联合、横向不联合,与外区域、外系统也缺乏联合的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障碍,导致了“大系统、小企业”的顽疾。尽管网点很多,但真正用产权机制联结起来的网点寥寥无几,这使得系统潜在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现实优势,越来越多的供销合作社人意识到,这种格局,对构建以社有企业为支撑的现代经营服务体系形成障碍,这种格局不利于更快地实现为农民提供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多层次、多样化、便利实惠的生活服务,改革势在必行。推进社有资本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成为此次深化社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的路径之一。

  按照中发〔2015〕11号文件的部署,加强各层级社有企业间的产权、资本和业务联结,推进社有企业相互参股,建立共同出资的投资平台,推动跨区域横向联合和跨层级纵向整合,促进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这成为社企改革的着力点之一。

  五年来,系统通过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整合,积极推进本级企业集团化发展,形成协同发展效应,推进不同层级之间社有企业并购重组,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试点省之一的广东探索打造全省一体化运营的经营服务网络,省社龙头企业已与全省20个试点县社实现了产权和业务对接;陕西省社与国资委共建供销集团,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迅速恢复了茶叶、果品、再生资源等经营阵地;湖北省社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资本运作和股权投资,企业经营业绩大幅增长,今年上半年,湖北省社出资企业共计实现营业总收入59.41亿元,同比增长14.47%。

  这种变革不仅在省级层面,在市级、县域各个层级的企业都在加快整合与联合。全系统以配送中心、批发市场、交易市场等为基础,促进企业资产整合,着力培育县域龙头企业,带动流通网络建设。截至2016年底,全系统共有社有企业2.1万家,较2012年增加3246家;各级政府和省以上部门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26家,较2012年增加184家。

  改革举措的一一落地,推动社有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市场主体活力逐步释放。2016年,系统全资、控股企业发展加快,增效明显,实现销售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占系统销售总额的52.4%;利润210.7亿元,同比增长11.8%,占系统利润的51.2%。

  强化服务  分享新收益

  “人民有所需,改革有所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的这句话指引着所有改革的方向,也是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恪守的原则。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社有企业,改革目标与服务“三农”不能有丝毫的偏差。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企业才能长久在市场立足。提高供给质量,核心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这一要求,成为社企改革的落脚点。

  五年来,全系统社有企业加快布局产加销各个环节,实现从流通环节逐步向农产品加工储运、产销对接、资金互助、品牌营销拓展,强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适应农民需求升级,帮助地方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不仅壮大了自身的经营实力,也全面强化了为农服务功能,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分享农业增值收益。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牛蹄镇曾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镇。陈鸿昌在牛蹄镇建设了“京康现代农业园区”,依托陕西供销集团的融资平台和全国销售网络,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和茶旅融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目前,该产业园实现年产值4.8亿元,带动当地1500余农户发展种植养殖业和旅游服务业,3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成为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年户均收入27300元,人均增收6825元。

  湖南省茶业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建立57万亩优质茶园基地,通过参控股、包销、返利等方式,与35万户茶农结成紧密利益联系,实行保护价收购,每户茶农年均增收6500元。

  在增强服务供给能力的同时,社有企业也密切了与农民的利益联结,稳固了发展根基,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双线运行 倡导高效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党中央对市场与政府关系认识上的这次重大理论突破,成为供销合作社企业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供销合作社系统构建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形成社企分开、上下贯通、整体协调运转的双线运行机制成为对这个重大理论突破的实践回应。

  按照这一理论指导,在中发〔2015〕11号文件提出的强化社有资产监管,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要求指引下,各级供销合作社通过组建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完善运行机制,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各级供销合作社把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推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改革的重点工作,规范社有企业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

  目前,黑龙江、江苏、湖北等10多个省级社成立了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26个省级社成立了社有资本投资平台,理顺了社企关系,激发了内生动力。山东省社着力打造“3控3×6+1”双线运行机制,通过上级社主要解决下级社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情,实现上下联动、功能互补。湖北省社完善资产公司实体化运作,使制度建设、风险管控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江苏省社基本形成了社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结构多样化、经营自主化、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的新格局。

  随着改革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改革重大举措层层落实,改革鲜活实践不断涌现,并被复制全面推进,系统综合实力较快提升。2016年,全系统实现销售4.78万亿元,利润40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9%和6.8%,资产总额突破1.38万亿元。其中,4个试点省两年多来社有资产总额增加近800亿元,经济增速和质量明显高于全系统。

  五年来,社有企业改革翻过一山又一山,未来的改革中,仍会快马加鞭未下鞍。

  (责任编辑:任智超)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