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监管新时期:绿色可持续是行业发展主旋律

第十七届全国农药交流会聚焦热议行业热点话题

作者:陈元邦 李昕宇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3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过去的一年对于农药行业来说过得并不“安稳”,新《农药管理条例》以及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出台,高频高压的环保巡查,不利的气候以及走低的农产品价格均对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尽管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我国农药生产仍保持着平稳增长的态势,产销、盈利均有增量,但对于农药生产企业来说,在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下,践行绿色发展积极探索转型升级是他们面临最紧迫的生存课题。
 
  近日,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第十七届全国农药交流会暨农化产品展览会再一次相约上海,作为行业的风向标,会上透露出来的政策信息、价格走向、发展趋势历来是业内人士争相关注的话题。在主题大会(扬农论坛)上,由农业部领导、行业专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组成的超级智囊团为参会者率先呈上了一场农化信息盛宴。
 
  新政结束“多龙治水”
 
  合理监管促进发展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农药生产企业2100多家,农药年产量150万吨左右(折纯),可生产600多种有效成分的原药和制剂。农药生产量的2/3以上用于出口,贸易额占全球近20%,产品出口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数据上看,我国已当之无愧成为世界农药生产第一大国。
 
  谈及未来发展,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充满信心:“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我国农药从仿制走向创制的关键期,希望立志于行业创新发展的企业找准定位,成为不同细分领域的‘小巨人’。”随着国内农药化肥零增长政策提出并逐步实施,过去单纯规模增长正逐步被技术革新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所取代,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发展已成为中国农药行业未来发展主旋律,也是实现由农药大国向农药强国跨越的必然选择。新《条例》突出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孙叔宝寄语行业内有责任感的企业:“要坚定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思考行业如何在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获得成长。”
 
  为了实现农药大国向农药强国快速转变,行业的顶层设计已经明确: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升产品创制能力。而在这之前,统一行业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今年,新《条例》以及相关配套规章制度正式出台,结束了我国农药监管“多龙治水”乱象,明确了农业部全面负责农药行业管理,生产管理由工信部改为各省农业主管部门,经营许可由县级以上地方农业部门负责。
 
  会上,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首次以农药管理局首任局长的身份出席,并向参会代表全面解读新时期农药行业管理的新思路。他指出,新《条例》及配套规章制度,对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曾衍德表示,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比较好,仓满库盈,供应充足,但这仍是一种“紧平衡”。未来,人口的增长、消费水平的提升、畜牧饲料的增加均对粮食提出更多需求。在此背景下,农药的投入使用既要实现“虫口夺粮”保供给,也要科学用药保安全,更要减量增效保生态。
 
  “新《条例》是依法管药的基本遵循,对农药管理作出了详细的制度规定。其基本内涵是‘三提高、一加强’,即提高准入门槛、提高集中度、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加强农药市场监管。”曾衍德解释说,现有农药产品35000多个,每年又新增3000多个,但同质化非常严重,平均一个有效成分就有近50个产品登记,同质化比例超过90%。而现有的36.7万家农药经营企业也是小、乱、散问题突出,超过60%都是个体和私营,设施条件、人员素质较差。实现提高准入门槛同时建立退出机制,农药生产企业进化工园区提高集中度,允许企业联合制药等就是提升了行业的平均水平。
 
  “总的来说,加强农药管理主要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应严格按照‘控、压、限、移、减、管’六字方针,加快新《条例》的尽快落实。”曾衍德希望,农药行业相关企业能主动对接责任调整、主动转移进入园区、主动推进质量追溯、主动参与宣传培训,从而使农药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重塑植保服务新体系
 
  打造绿色发展新名片
 
  农药绿色发展与农业绿色发展休戚相关,走绿色发展之路,符合当下经济社会转型爬坡的大势,是提档升级的必然选择。会上,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周普国就我国农药行业的绿色发展之路进行解读。
 
  “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生态文明关乎民族未来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周普国认为,大力发展低毒、低残留农药产品是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的源头保障,着力提高农药利用率是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保护资源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实现农药绿色可持续发展,就要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整合资源,推出新的市场业态。特别要坚持以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为引领,以服务农业为根本目标,以产品安全、产业集约、利用高效、发展可持续为总体要求,以创新引领、市场驱动、管理导向、技术支撑为基本原则,全行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通过政策扶绿、研发创绿、技术兴绿、应用增绿、信息助绿等措施携手打造绿色发展的新名片。
 
  农药发展新时期,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公众关注、政府重视的热点和焦点,植保工作已经不仅仅是科技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农药绿色发展不仅要改进产品研发生产技术,也要转变消费者的价值观念,这就需要重塑植物保护的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的转变。
 
  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对此深有研究。他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方植物病虫害逐渐向北方扩散;中外商贸互通有无,也进一步加快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侵害;同时,大棚等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面积加大也造成病虫害发生紊乱,需要在植保工作上加强科技创新,重塑服务体系。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历来重视植保科技布局,但因我国种植结构调整速度较为迟缓,导致植保科技布局并不十分健全。”陈剑平坦言,在粮食等大宗作物病虫害研究和防治技术力量上强,在经济作物等效益农业病虫害研究技术力量则弱;单病单虫防控技术多,综合性病虫害防控技术少;战术性、应急性研究多而战略性、系统性研究少,且当前的先进农药、植保器械的研发和应用跟不上绿色植保发展的需求。
 
  陈剑平认为,植保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重塑需要在布局上建立理想模式;减少化学农药,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抗性品种、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措施保证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拓展和延伸全程标准化安全生产与质量;在科技成果评价上能科学合理,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评估;同时还要实现多学科协同创新与跨界、跨行业联动等。
 
  全球兼并重组热潮不减
 
  本土企业仍需勤练“内功”
 
  近年来,全球农化市场格局变化巨大,几大农化巨头先后强强联合抑或并购重组,重新分配产业资源。农化行业并购重组热潮来袭能够给本土企业带来哪些启示?又存在着哪些机遇与挑战?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和北京燕化永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杜晖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和思考。
 
  “企业间兼并重组是正常经营手段,企业发展一方面通过内部生产要素增加,提高产能;另一方面在外部通过并购等方式,获取新市场、新产能。”杜晖认为,企业内部发展需进行资源整合,突破发展瓶颈获得更多市场影响力。因此,当企业成长受局限,并购就成为企业常见选择。“在企业外部发展中,政治变化、全球经济低迷、社会不稳定因素、新技术发展均带来不确定性,使企业更需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杜晖说。
 
  “与跨国企业和国外农化产业相比,我国农化产业规模较小,利润收入单薄,与国外企业相比研发能力有较大差距,主要企业为原药企业,整体上缺乏资金、人才和规范。”杜晖认为,我国农化企业应积极思考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方向,立足于对本土文化和市场的了解、对市场的快速反应等优势,加强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做好战略规划。
 
  “随着新政策和新技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杜晖表示,一方面,化工企业需大规模发展,兼并重组是摆在无法通过自身发展扩大规模的大部分企业所要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新政策和技术使农化产业有了转型升级的机会,互联网、物联网带来的供需间无缝对接,大数据和高端设备打造的精准农业,都是农化产业发展机遇所在。
 
 
 
(责任编辑:张靖茹)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