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杰的绿色农业路线图

作者: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4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雄安新区设立后,企业如何转型成为当地人关心的事,不少企业老板感受到了危机。在白洋淀人赵振杰的眼中,却是满满的机会。早在十多年前,他就决心走一条生态循环的绿色农业发展路,现在新区的规划框架基本成熟,赵振杰觉得机遇真的来了。
 
  一份乡愁一种情 独角戏也要唱下去
 
  赵振杰生于1965年,儿时的记忆中,白洋淀里可以边洗澡,边喝两口甜水。“那时一个猛子扎下去,在泥里抓上两把,满手的河虾、小鱼。”赵振杰回忆说。
 
  伴着白洋淀的鱼虾长大,鱼虾也为赵振杰赚到了第一桶金。高中毕业后,18岁的赵振杰带着500元去了大同,做起贩鱼的生意。那时还是小赵的他,第一个小目标是成为一个万元户。
 
  “在大同打鱼的许多是白洋淀的老乡,鱼钱就先赊着,卖了鱼再说。”老赵说,自己的第一个小目标只往返了3趟大同就实现了。那时一趟运12吨鱼回来,抛去收鱼钱、运费等,一趟能赚3000多元。
 
  赵振杰的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他干脆直接盘下了水产品加工厂,通过石家庄的一家企业把产品出口日本。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产地认证的概念进入了他的脑海。
 
  “当时出口日本的水产品要经过23项检测,比其他国家要多。在日本人的思维里,好的生产基地,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老赵说,当时自己就有一个想法,今后要建一个养殖、种植基地,专门生产绿色健康食品。
 
  2004年,赵振杰开始筹划建设生态养鱼基地,包括他在内,当时共有四个股东。这时,白洋淀的环境已不是赵振杰小时候的白洋淀,他对于养鱼的要求是,不用药物、饲料对鱼进行催肥,鱼一定要自然生长。
 
  “那时咱们国家人们生活的要求,只要有鱼有肉就挺好,还没到追求绿色健康的阶段。”老赵说,当时周围的渔民一个网箱的鱼一年能赚两三万,一年下来,三四个网箱收入十万多。他的基地,却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甚至还要从养鸭、建材等其他生意中贴钱。
 
  看到养鱼不景气,股东换了两个,又补了两个,但最终只剩下赵振杰自己。赵振杰回忆说,最难的时候,他把基地的资产、家里的房子拿到银行,进行抵押贷款,给别人退股金。
 
  “当时一些人是什么赚钱做什么,什么赚钱快做什么。我的想法是,不是好产品,再赚钱也不做。”老赵说。
 
  “鱼荷共生” 小荷叶产出高效益
 
  赵振杰想做出好产品,科技、资源都是瓶颈。2013年,河北省科技厅、保定市科技局等部门找到他,想在他的地块上建白洋淀科技园区,赵振杰眼皮不眨,立马就答应了。
 
  “前期科技局也到别处调研过。有人想干,但没有土地;有人有地,但土地手续上有些问题;还有的人土地手续没问题,但觉得农业是个长期项目,短期内没效益,就不想做。”赵振杰当时想,科技园项目和自己的绿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十分吻合的,又能和北京等地的科研资源对接,自己求之不得。
 
 
  图为赵振杰的养殖基地。姚若昊摄
 
  在科技园的建设中,赵振杰和中科院搭上了桥。通过中科院专家教授,他又和北京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科委等部门的专家牵上了线,专家们可以根据赵振杰的需求,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在白洋淀做成果转化。
 
 
  图为赵振杰(右四)和专家们在一起。姚若昊摄
 
  养鱼要先养水。在专家的指导下,赵振杰在5亩的养殖基地外,配了个300多亩的荷塘,鱼的残饵及粪便通过排污设施进行提取,转化成有机肥。提取不完的,则通过荷花等植物吸收。
 
  “300亩地里面做一个闭循环,我们在循环过程中用了物联网技术,里面溶氧、PH值、水温、还有氨氮全过程都有监测。坐在家、喝着茶、动动手机,给鱼换水等工作就完成了。”老赵说。
 
  好水不仅养出了好鱼,家乡的荷叶也成了宝贝。中科院研究员王亮生在这里进行荷花品种的选育,采集荷叶制作荷叶茶,并对制作工艺进行优化。如今,基地产的茶,远销深圳等地,高档的一斤可以卖600多元。
 
  “原先我们这也出荷叶茶,基本是粗放型经营,一斤也就20来块钱。”赵振杰认为,荷叶茶既有文化内含,还是一种保健饮品,未来很可能成为白洋淀的代表性产品。
 
  芦苇收割水陆并进 白洋淀三宝缺一不可
 
  作为村里的书记,今年一月,赵振杰接到安新县安新镇政府派的活,将白洋淀新桥附近的4250多亩芦苇赶在出正月前收割完。
 
 
  图为工人们正在收割芦苇。姚若昊摄
 
  “小时候,我们这儿的芦苇,乡亲们都抢着收。收回去烧炉子,或是编芦苇篮、芦苇包。”老赵告诉记者,现在大家烧炉子用燃气;化纤材料的包比芦苇的更轻便,芦苇包卖不上价,芦苇也就没人收了。
 
  芦苇没人收割,这就引出了三个问题。一是会影响新芦苇的生长,新芦苇、老芦苇共存,景观也不美观;二是老芦苇腐烂在淀里,会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三是冬季天干物燥,有着火的危险。
 
  不过,这两天赵振杰的工程队收芦苇的进度并不顺利,一天也就收20来亩。老赵说,一个原因是工具不趁手,收割工具是借助收苜蓿草的设备改造的;另一个是收割时间受限,下午干到3点多,就得收工了,怕下面的冰化开了,出危险。
 
  “过两天,进度能快些,借助给我们基地建物联网的团队,我们和石家庄、湖北等地的厂家联系上,他们将给我们提供更趁手的收割机。”老赵说的趁手,是指适合收割白洋淀芦苇的机器,因为这里的芦苇比较细,韧性大。同时,厂家还在研发水上收割工具,这样水路并进,每年10月份就能开工,不必等到三九天最冷的时候。
 
 
 
  工人收割芦苇要划船过去。姚若昊摄
 
  芦苇收割后,赵振杰将其送到附近的发电厂发电。“有环保处理,不会产生污染。”老赵说,将来芦苇和荷叶茶、水产等都是白洋淀的宝贝,未来芦苇可以做成工艺画,还可以从芦苇中提取纳米纤维素。
 
  目前,雄安新区规划框架基本成熟,赵振杰相信绿色农业的路会走的更远。“过去我有发展绿色农业的想法,但是交通、市场对接、科技资源引入等一个人做不了。现在设了新区,政府会主动帮着做这些事,所以我觉得机遇真的来了。”老赵说。(陈潇 王京卓 姚若昊)
 
  (责任编辑:张晓远)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