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扶贫大集带来边寨味道

贵州省凯里市供销合作社与贫困户有效对接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作者:李彩琴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30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市民在“周日扶贫大集市”上选购新鲜的农产品。 韦继娜 摄

  1月21日,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行政中心广场的“周日扶贫大集市”人声鼎沸,“还有田鱼没,我要4斤!”“土豆给我装一袋!”市民“下单”的声音此起彼伏。与往常不同的是,这天还有工作人员现场架起火炉、蒸锅等炊具,加工制作腊肉、香肠、盐菜肉、小米渣等特色产品,并开展试吃活动。一位中年女士喜滋滋地说:“这都是我们每家每户过年要吃的东西,味道非常正宗。我还要多买点送给远方的亲友。”

  凯里市供销合作社主任王春告诉记者,2017年,凯里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基层走访调研时发现,当地农副产品品种多但很零散,加上边远村寨交通不便,销售不畅成为制约贫困户脱贫的重要因素,便提出尽快组建企业对贫困户的农产品应收尽收,带动全市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于是,凯里市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凯里市供销商厦与凯里市农林扶贫工作局下属企业凯里市扶贫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于2017年9月组建成立了凯里市扶贫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贫困户农产品的收购和销售工作。

  紧接着,为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凯里市供销合作社又筹划了“周日扶贫大集市”活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将市行政中心广场于每个周末给市社使用。去年12月3日,“周日扶贫大集市”正式开市了。

  集市上,水产交易区田鱼活蹦乱跳,黑毛猪交易区由屠夫现场为市民分割猪肉,蔬菜交易区的蔬菜水灵得似乎还带着泥土的芬芳。市民感叹:“这些菜就是新鲜,吃起来口感都不一样。”

  此话不假。“周日扶贫大集市”的农副产品由凯里市扶贫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从凯里14个乡镇、街道的贫困村收购而来,从田间到集市不超过24小时,还经过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扶贫开发公司、农业部门的三次检测,新鲜和安全都有保障。

  一边是市民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另一边则是贫困户的农产品卖难问题迎刃而解。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周日扶贫大集市”已举办6期,销售各类扶贫农产品11.26万斤,销售额达33.62万元。

  在凯里市深度贫困村凯棠镇白水村,70多岁的苗族老婆婆张阿花,儿子残疾,儿媳离家出走,她一个人带着孙子靠养猪和种红薯维持生活。因为猪得长大才能卖掉,时间长效益慢,张阿婆的日子很不好过。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凯里市扶贫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派人从她家按每斤1元的价格收了6000斤红薯。“6000元足够她家置办年货,过个好年了。今后,我们还要指导她种植效益更好的农产品,比如销路好的甘蓝、莴笋、萝卜等,让她对脱贫致富心里更有底。”公司总经理杨君国告诉记者。

  “我们在每个行政村都设有收购点,提前一天会通知村民准备好。收回来一部分配送到学校、机关单位的食堂,一部分拿到集市上卖。”王春说,“贫困户有什么,我们就收什么,而且是高于市场批发价收购,低于市场零售价销售。因为我们能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建立起到村寨地毯式上门收购和统一配送的长效机制,既实现了贫困户增收,又方便市民,这是供销合作社扶贫的好路子。”截至2017年12月底,扶贫开发公司已收购农产品20.92万斤,助农增收60.29万元,涉及农户1438户,其中贫困户772户。

  “目前正值学校放假,学校配送的工作暂停,新鲜农产品销售受到影响。为了使收购贫困户农产品的工作正常开展,我们从延长农产品保质期、发展农产品精加工上下功夫,在集市增加了现场加工腊肉等销售方式。”杨君国说,“之前我们做过统计,全市还有贫困户的一千多头黑毛猪待售。我们全部收购后加班加点制成腊肉、香肠,与本地特色的咸豆腐等产品组合成年货大礼包,在大集上出售,也可以供企事业单位团购作为工会福利。”

  而凯里市社对解决贫困户卖难问题的规划还不止于此。在城市,他们计划在市里建10个以上的社区便利店和一个大型平价中心超市,专销贫困户的农产品,逐步取代户外的“周日扶贫大集市”,还要在杭州、广州开直销店,保障质优价廉的农副产品销售渠道通畅;在乡村,计划每一个乡镇建3个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产业规划等多样服务,以产业为支撑带动农户脱贫。王春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就是要在城乡之间搭起桥梁,让农民不仅种出好东西还能足不出户卖出去,真正实现生活富裕。”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