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空间达1亿亩

中国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会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宣贯工作会议召开

作者:胡婧 来源:中国渔业报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2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为宣传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发挥中国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平台优势,5月12日,中国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会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宣贯工作会议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刘忠松,联盟秘书长、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家乐,江西省农业厅副巡视员张跃远出席会议。

  据了解,目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4.5亿亩,据估算其中适宜发展综合种养的水网稻田和冬闲稻田面积近1亿亩。2017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工作,计划到2020年,创建100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3000万亩以上。

  会议指出,自2007年开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将稻渔综合种养列入渔业科技入户主推技术,连续10年在全国示范推广,目前已集成稻—蟹、稻—虾、稻—鳖、稻—鲤、稻—鳅等5大类19种典型模式,以及20多项配套关键技术。为规范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健康发展,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指导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依托联盟专家委员会,联合相关省份水产技术推广单位和科研院所,制定了我国首个稻渔综合种养方面的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其中“第1部分:通则”已于2017年9月30日正式发布,并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通则”部分明确提出了平原地区水稻亩产不得低于500公斤,丘陵山区水稻单产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开挖沟坑面积不得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与水稻单作对比,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减少30%以上;禁止抗菌类和杀虫类渔用药物使用等约束性指标,还提出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产业化服务的指导性要求,适用于稻渔综合种养的技术规范制度、技术性能评估和综合效益评价。

  自2016年10月联盟成立以来,共举办两次“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发展论坛暨渔米评比活动”,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据悉,“全国第三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发展论坛暨渔米评比活动”将在今年下半年举办。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农业产业扶贫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农业农村部扶贫工作中,独具亮点。其中,联盟积极参与的云南省哈尼梯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工作,实现了“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可观效益。

  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生态发展为导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动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道路。一是抢抓机遇,把握要求,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二是落实通则,遵循标准,推进稻渔综合种养规范发展。下一步,将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加快推进稻虾、稻蟹、稻鳖、稻鲤等主导模式标准的制定,为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保障。同时,要加大系列标准的宣传力度和督导执行力度,确保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不走样,积极促进产业健康规范发展。三是技术引领,示范带动,通过联盟建设服务产业发展。

  会议要求,联盟建设一是要突出体现产业战略需求。瞄准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导向,围绕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等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开展工作,赋予联盟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精神的烙印。二是要促进联盟成员扩大开放。在联盟内广泛开展互相督导、互相促进行动,提升联盟成员自律水平,要求成员单位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开展生产,确保联盟成员经营主体不发生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相关事件。三是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积极宣传“稻渔综合种养”这个稳粮、生态、健康大品牌,通过开展系列品牌宣传活动,帮助成员单位打造自身和提升企业品牌,提升稻渔产品的价值。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凤凰山千亩稻鳖基地、江西润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虾稻共作基地。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各省水产技术推广系统、上海海洋大学及部分稻渔综合种养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共120多人参加了会议。

(责任编辑:王子翔)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