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叶”重彩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紫阳县推进富硒茶产业转型升级纪实

作者:周锦政 余兴福 唐波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4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茶山处处好春光,春光催人采茶忙……”每到茶季,茶乡紫阳便沸腾了,游人如织,车辆穿梭。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来这里逛茶山、听山歌、赏茶艺、品香茗,陶醉在一场关于“茶”的盛宴里。

  从一片嫩绿的叶芽,到杯中的一缕清香,这个过程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紫阳,这片有着千年历史传承的绿叶,也承载着一个贫困县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紫阳富硒茶已经由传统地方产业过渡到具备一定基础的现代优势主导产业。紫阳县被陕西省农业厅确定为“十三五”全省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2017年底,县上召开全县茶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推进大会,出台《紫阳县茶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实施意见》《紫阳县茶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扶持暂行办法》,明确7个方面22条奖补措施。

  “我们紧紧围绕茶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大力实施茶产业创新工程,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推动茶产业由面积产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由企业主导生产向市场引导供给转型,由分散粗放经营向集约专业发展转型,由传统农业种植向关联产业融合转型,全面提升茶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县委书记赵立根说。

  放大紫阳富硒茶的竞争优势

  紫阳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被专家公认为同纬度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紫阳茶历史上曾长期入贡宫廷,自古就有“谁语陕域无好茶,唐次纲贡紫阳芽”的佳话。

  紫阳也是全国富硒面积最大、地层最厚、硒储量大、浓度适中、最宜开发利用的富硒区域,属于全世界难得的土壤富硒且易于被植物吸收的富硒区域。独一无二的富硒自然环境,生长出来的茶叶均富含有机硒,在原生态环境中铸就了紫阳富硒茶“肥嫩壮实、色泽翠绿、栗香浓郁、醇厚回甜”的独特品质。在全世界很多地区缺硒和低硒的大环境下,紫阳富硒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既符合饮茶传统,又顺应保健需求的天然补硒途径。正是这样的自然环境,使得紫阳在发展茶产业上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进入新世纪,各地竞相发展茶产业,纷纷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紫阳过去曾是陕西第一产茶大县,顶峰时茶园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产量占全省一半,现在仅分别占9%、6%。紫阳立地条件差,好田好地少,茶园产出低,决定了不能一味追求产量,必须始终专注品质,立志做最优质的富硒茶,以卓越品质形成“蓝海效应”,放大紫阳富硒茶的竞争优势。

  好茶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生态资源优势越好,茶叶品质越佳,就越要加强监管,重视质量安全。

  紫阳富硒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后,为破解小规模经营与大品牌建设之间的矛盾,该县借鉴安吉白茶的“母子商标”模式规范商标使用管理,即以“紫阳富硒茶”作为母商标实行品牌共享,核准使用。配套出台商标分层级使用与管理政策,分标杆企业、骨干企业、初制加工厂、复制加工厂四个层级,对企业使用“紫阳富硒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标识的使用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该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用于“紫阳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企业积极创建自主品牌,申报驰名商标,塑强品牌价值。加强品牌宣传推介,以茶为媒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推介活动,积极参与省市组织的各类节会和专题推广活动,利用对口协作、定点扶贫、友好城市等平台,大力宣传推介紫阳富硒茶,提升紫阳富硒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各茶叶企业积极开展品控体系建设,提升茶叶加工工艺,加快清洁化生产线升级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建立产品溯源体系,实现产销全程管控,让每一片紫阳茶都有出处。对获得茶园质量认证、茶企质量认证、完成溯源系统建设、产品质量评比获奖的企业,县上最高给予1至5万元不等的奖励。

  几年来,紫阳富硒茶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2015“质量之光”年度魅力品牌等30余项殊荣,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连续10年达到100%。成功创建全国第一个茶叶类“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抢占了茶叶类“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制高点。

  龙头茶企引领产业腾飞

  紫阳县闽秦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瑛丽是福建籍茶商,在紫阳县经营茶业已有十几年时间。他的300亩标准化示范园,亩产值3万元,是当地茶农经营茶园亩产值的近10倍。闽秦茶业在蒿坪镇和双桥镇设有两个标准化加工厂,辐射带动两镇近万茶农增收致富。

  “由于茶园管护到位,我们采茶可持续到9月中旬,春茶做绿茶,夏秋茶做红茶。若只采春茶的话,产值只有现在的一半。”陈瑛丽说,紫阳茶品质很好,尤其是富含硒元素。目前,他正在积极开拓东北市场,把紫阳富硒茶推介到东北缺硒的地方。

  据陈瑛丽介绍,闽秦是紫阳第一家生产红茶的企业,在他的带动下,全县红茶产量逐年攀升。2017年8月,闽秦牌红茶在第十二届“中茶杯”评选中获得特等奖。

  该县茶园达22万亩,有116家茶叶企业、129家茶叶专业合作社,近12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其中省级龙头茶叶企业4家、市级龙头茶叶企业7家、获SC认证茶叶企业51家,其中规上茶叶企业30家。产品形成了“绿红白黑”四大类40多个品类,年产茶叶6282吨,综合收入41.8亿元。产品销售从传统的西北市场逐步辐射全国,和平茶厂、焕古庄园、秦巴山等企业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

  企业是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所在。该县坚持不懈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积极推进“三变”改革,引导鼓励茶农以茶园、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参与茶叶生产加工经营。发挥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作用,扩大产业精准扶贫覆盖面,引导更多茶叶企业参与,把贫困群众从分散生产链接到茶产业集约发展的链条上来。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培育产业大户和职业茶农,注重茶企、茶农间利益协调,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提高茶产业组织化程度。

  同时,按照集聚发展和“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引导符合条件的省级龙头企业上市融资,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基础好、带动能力强、品牌影响大的茶叶企业,培育全国、全省茶产业领军企业。加快推进茶叶企业升级改造,支持中小型茶叶企业发展壮大。力争用3至5年时间,新培育1至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3到5个省级龙头企业。

  坚定走在振兴陕茶的前列

  近年来,陕西把茶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抓,通过提升品质、整合品牌、开拓市场等手段,不断做大做强陕茶。2017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茶叶标准化种植、清洁化生产和多元化开发,提升陕茶知名度和竞争力。这为振兴陕茶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按照《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规划,“十三五”期间,陕西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100万亩以上,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80万亩。其中,在安康建设以紫阳富硒茶为主的优质富硒茶生产基地90万亩。安康也提出了“两个一百”的宏伟目标,即“十三五”末,全市实现100万亩茶园、100亿元产值。

  有学者认为:陕茶的根在紫阳,陕茶的魂在紫阳,振兴陕茶,紫阳应该主动担当,走在前列。

  进入“十三五”,紫阳在发展富硒茶产业上动作频频。该县每年筹措4000万元支持茶叶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品牌培育营销、质量安全管控、生态基地建设、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茶文旅发展等系列创新行动计划。计划到2020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5万亩、茶叶年产量达到12000吨、年产值达到18亿元以上,茶业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

  一面“苦练内功”,一面“开疆拓土”。“走出去是最好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县上决策层的共识。县委书记赵立根曾多次带领茶叶企业到西安、京津等地推介紫阳富硒茶。县长陈莲先后到日本牧之原、福建武夷山、浙江安吉、江苏常州、汉中西乡等地考察学习。她认为,只有大胆走出去,才知道市场欢迎什么,自己还缺什么。

  为鼓励茶企“走出去”,该县还按照“规范县内市场、主攻省内市场、拓展省外市场、瞄准缺硒地区”的营销策略,出台奖励扶持办法,鼓励县内茶叶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紫阳富硒茶销售连锁专营店。去年新增区域性销售中心、超市网点、直销店、加盟店134家,总数超过300家。销售区域由西北逐步辐射到北京、上海、山东等省份,部分茶企产品已销往美国、俄罗斯、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责任编辑:王子翔)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