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兴棉迫在眉睫,撬动点何在?

作者:于璐娜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5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2018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召开期间,“中国棉花之夜”活动盛大举办。中棉协供图

  6月7日—8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举行的2018中国棉业高峰论坛上,棉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成为焦点。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和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带来了棉纺织行业整体向好态势,市场对品质要求明显提高。

  “当前低档棉的需求越来越少,低档棉可以用棉纱来代替,行业关注更多的是高质量棉花的需求。”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张锡安表示,市场对天然高品质的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棉花行业要着力在满足市场中高端需求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40年来,在持续的市场开放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棉业、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释放,我国棉花产量、消费量、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均列全球之首,成为名副其实的棉纺织业大国。但当前我国棉花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中国棉花协会会长戴公兴指出,由于体制机制、生产方式、流通方式、组织化程度、科技和管理水平等因素,我国棉花产业要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解决诸多问题。

  棉花质量不优是首要问题。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狠抓棉花质量管理,收效十分明显,高品质棉花占比大幅提升。但总体看,随着棉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加快,我国棉花在品种改良、种植方式、收购模式、加工工艺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我国棉花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2017年,我国棉花机采率达28%,虽然较上年提升5.2个百分点,但主要集中在新疆北疆地区,内地和新疆南疆棉区棉花种植仍是以小规模家庭种植为主,棉花机械化水平较低,特别是棉花采摘还基本依靠人工,成本高、效率低,导致棉农难以增收、纺织企业原料成本过高、国际竞争优势不强。

  从流通端看,产品市场竞争力还不强。当前,棉花流通业同质化竞争突出,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缺乏核心竞争力。从纺织行业看,我国纺织品服装虽然出口量很大,但产品的附加值明显较低。目前,我国纺织业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低端产品存在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在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低附加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未来的生存空间将更加有限。

  记者了解到,中国棉花协会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已经启动《推动我国棉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课题。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芳表示,目前,课题组已经汇聚产业链20多位专家展开调研,课题要在对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客观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近期目标及远期愿景,并从政府、行业和企业层面,提出配套政策及措施。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棉业提质增效——我们的责任”,戴公兴指出,“我们”中的你我他,有政府、行业、产业链的每一个企业和每一位棉农。只有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承担起棉业提质增效的责任,才能实现我国由棉业大国向棉业强国的转变。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毛树春也认为,中高端品质不仅需要科技,更需要体制、机制和调控措施紧密结合,要对产业链实施整体改革而非局部调整。

  参加论坛的代表普遍认为,推动棉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政府和行业组织的作用非常重要,应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法律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及监管体系,行业组织应为高质量发展制定一套引领行业的行为规划,制定完善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和贸易规则。

  高芳介绍,中国棉花协会今年将着力推进建立棉花行业的联合惩戒机制,配合政府部门,对棉花行业的失信行为、违法违规行为予以监督,构建行业诚信监管机制。此外,协会还将以“中国棉花”标志为平台,开展“质量兴棉”行动,并积极推动行业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数据可查询、质量可追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对于市场主体,戴公兴建议着力抓好质量管理、品牌建设、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通过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促进产业结构提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通过技术创新、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不仅使企业产品服务达到国家各类质量安全环保标准,而且要以此获得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任智超)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