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沉一线 乡村面貌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合作社“访惠聚”驻村干部点亮村民新生活

作者:黄 敏 文/图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20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依格孜都维村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万发军(左一)给新疆区社副主任龙文(右一)介绍村内蔬菜种植情况。 
 
  “你已经被包围了,请放弃反抗!”7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依格孜都维村驻村干部成瑞发了新的微信朋友圈。配图是其同事——驻村干部太来提被一群维吾尔族小朋友“包围”求拥抱的照片。成瑞说:“村里不论老人还是孩子都特别喜欢这个名叫太来提的大男孩!入户路上只要遇到孩子都抢着让他抱!”
 
  位于新疆最南端的和田地区,以盛产和田玉闻名,同样闻名的还有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国家级深度贫困区”的“帽子”。 2018年,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合作社以和田地区为脱贫攻坚主战场,以对口定点帮扶村为重点,充分利用系统棉花、农资、果业、再生资源、教育领域的多种资源,统筹规划,形成扶贫合力。而其中,从区社和社属企业走出的驻村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基层、融入群众,通过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对接产业帮扶项目等多种方式,让扶贫政策在和田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些昂扬向上、以梦为马的供销社人,接过自治区党委“访惠聚”驻村工作的火炬,走进一户户贫困家庭,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牵挂与关怀。学语言打开村民心扉
 
  “亚克西姆塞斯——你好!热合买特——谢谢!恰塔克要克——没问题!……”凌晨2点的村委会干部宿舍里,托格拉吾斯唐村驻村干部刘桂川还在对着电脑练习维吾尔族语言。
 
  和田地区维吾尔族群众居多,只有极少数人能听懂简单的汉语。驻村工作第一步需要突破的就是语言关。刘桂川介绍,区社下派的工作队里,每个工作队都配有1至2个翻译,但翻译不能参与到所有的工作中。“所以学习日常交流用的维吾尔族语言就是我们驻村干部的必修课。”
 
  担任依格孜都维村翻译工作的地里木拉提·努尔买提亲眼目睹了汉族干部学习维语的艰辛,他说:“晚上休息、值夜班期间,驻村汉族干部都会翻出驻村干部培训手册,对照手机翻译软件,一个字一个词地反复练习。在学习之余还要经常找双语干部沟通请教,与维吾尔族群众聊家常,真是下了不少功夫。”
 
  驻村干部苦学维语,也激发了当地群众学习汉语的兴趣与热情。每天傍晚,年轻人都成群结队地聚集在村委会汉语教室里,学汉语,学技能。语言关被突破后,驻村干部逐步打开了村民的心扉,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基础。
 
  沉下身带给村民希望
 
  今年48岁的地里木拉提·努尔买提曾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资集团公司喀什配送中心的党支部书记,第一年驻村工作任务完成后,主动向上级打报告要求继续留村。2018年是他驻村的第三个年头。
 
  和田地区作为新疆区社打响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其自然条件的恶劣、脱贫任务的艰巨很多人难以想象。“你为什么要主动申请留在这里?”这是地里木拉提被问得最多的问题。“驻村前,我认为驻村干部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村民修好路、盖好房。直到扎进了这片土地才发现,入农户、访民情、办实事、解难题才是工作队工作的重心,能否做好群众工作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凝聚人心。”地里木拉提说, “我希望给当地维吾尔族同胞带来改变。”
 
  与地里木拉提有着同样想法的是托格拉吾斯唐村驻村干部、担任翻译工作的阿不力克木·阿布都热合曼。作为驻村干部里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干部,阿不力克木肩负着与村内维吾尔族同胞沟通交流的重任。他表示:“我们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更需要带着感情进去、领着问题出来,通过与其他干部沟通、商议解决群众难题,把‘为群众办事’落实到行动中,把真情留在群众的心坎里。”
 
  办实事改变村民生活
 
  2018年3月25日,依格孜都维村驻村工作队通过前期深入调研,结合村上产业发展实际,依托种植大户和能人,支持和鼓励有意愿发展蔬菜种植的贫困户与种植大户、能人进行利益捆绑,成立了众合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包含了16户贫困户……
 
  6月11日,托格拉吾斯唐村驻村工作队向5名贫困户分别发放了流动餐车,鼓励他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双手创造明天的幸福生活……
 
  6月17日,依格孜都维村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工作人员和村民一起煮粽子、做手抓饭、组织排练文艺节目,同庆双节……
 
  基层工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驻村干部的到来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新的改变。而所有的行为,只源于他们的初心。正如成瑞所说:“我们每个‘访惠聚’队员放下家庭、离开单位,在离家1500余公里的基层一线开展新的工作和生活模式,每一天都在成为更好的自己!只愿这里的每一天都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张晓远)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