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精神”永远在路上

作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7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寻找供销宝藏

抚触历史温度 守护精神家园

“背篓精神”永远在路上

1号宝藏:红色背篓

宝藏档案

  上世纪50年代,距离北京城区60公里以外的房山县黄山店分销店职工在负责人、共产党员王砚香的带动下,身背装满三四十公斤货物的篓子,翻山越岭步行几十里的山路,为全公社分散居住在山沟山腰的540多户村民送货上山,使村民能够在家门口买到日用品和交售农副产品,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深受群众的欢迎和称赞。这个背篓,它承载了供销合作社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那个年代当地人所有的酸甜苦辣、柴米油盐。后来,这个背篓有了更响亮的名字——“红色背篓”,并且形成了一种精神——“背篓精神”。


“背篓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红色背篓”故事讲述人

王砚香 “背篓商店”发起人、原北京市房山县黄山店分销店负责人

王砚香与职工一起为山区群众送货。 资料图

  1956年8月30日,我到黄山店分销店担任负责人,分销店包括我一共6个人,是黄山店公社仅有的一个商业供应点。黄山店公社的7个行政村500多户2800多口人全靠这个分销店供应生产生活物资。

  黄山店公社地处大山里,村和村之间基本上都是羊肠小道,交通特别不方便,牛马车辆更是无法通行。当时的分销店就是守着柜台,你来买,我来卖。

  1957年底,全国掀起农业生产的高潮,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群众几乎全部都去参加生产劳动了,黄山店公社也是这样。这种情况下,来供销社买东西的人就少了。当时,我本人也和社员一起参加了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中,就听到一起干活儿的社员自言自语地念叨:“生产这么忙,缺盐缺煤油都没有时间到供销社买了。”既然知道了群众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解决,我们几个同志商量决定,在黄山店这个村子尝试开展“小门售货”,晚上开放小窗口对群众卖两个小时的货物。这样一来,社员再也不发牢骚了,生产积极性更高了,群众干部都满意。

  黄山店公社一共7个行政村,黄山店村只是其中一个。我们分销店几个人分析,既然黄山店是这么个情况,其他村的情况应该也差不多。怎么解决其他村的问题,我提出把商店“搬搬家”,背篓送货上门。

  要不要背篓送货,我们分销店职工的看法出现了分歧。有的职工认为山路难走,送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在送什么货、送多少货的问题上职工看法一时也难以统一。

  这个想法可不可行,要通过实践来证明。我作为分销店的负责人,决定自己先来试一试。于是,我在背篓里放了二三十种群众常买的货物,去了趟6个村中人口比较多、居住比较集中的长涞水村。我到这个村的时候正是中午群众下工回家吃饭的时间,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蔡旺组织群众帮忙找来板凳和门板搭起临时柜台,吸引了男女老幼都来买东西,不到两个小时就把我背去的商品全都卖光了。收摊儿的时候,我又把群众交售给我的手电筒用的废电池、女同志剪下来的长辫子、旧鞋、羊骨头等这些国家需要、老百姓又有的废旧物资,放到背篓里背回商店。生产队的干部拉着我说:“你这一来给我们解决了很大的问题,这就是支持生产、解放劳动力,你们以后一定要常来。”

  回来后,我和其他职工把长涞水村的情况一说,职工群情振奋,全部同意开展背篓送货。

  我们第二个去的是离分销店最远的葫芦棚村,生产队大喇叭一喊“供销社给社员群众送货来啦”,大伙儿都来了,东西很快就卖完了。从葫芦棚村回来后,分销店的职工深刻认识到,背篓送货方便群众,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家都抢着去背篓送货,不安排谁去谁还不高兴。

  在距离黄山店8里地的涞沥水村有一名社员叫许士海,为了给生产队放羊,和老伴儿住在锯齿山上。他家需要一个水缸,但生产队里有100多只羊,昼夜都有大羊生小羊,一刻也走不开。我们知道这个情况后,就决定把水缸给他送到山上去。我和我们店里的职工杨守林俩人找了个大口儿的篓子装上水缸就上路了。水缸不是一般的货物,百十来斤压在身上,脚下又是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平时只需要走一个小时的路,我俩走一阵儿歇一阵儿,整整走了半天才到许士海家。许士海和老伴儿感动得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一个劲儿让我们喝水、吃饭,我们水也不喝饭也不吃,把缸安放好后,就下了山。

  群众手头儿方便就买点东西,手头儿不方便没钱怎么办?我们就收购群众的农副土特产品,帮他们推销出去换成钱。我们为什么叫供销社啊?供,就是把群众需要的商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供给群众,满足群众;销,就是把群众需要出售的农副土特产品及废旧物资,收购上来,推销出去。收购结合,有收有售,这才是供销社啊。

  我记得泗马沟大队二道沟村村民王占金养了一头猪,这头猪有108斤,但是由于四肢残疾不能走远道儿,想要带到分销店销售是个大难题。我和店里畜牧指导员一商量,既然不能赶着猪走,那就只能背着猪走了。背猪和背缸又不一样,背缸只是出一身汗,猪固定在了背篓里不仅沉,还又拉又尿。等把猪背到分销店,我俩的衣服已经被猪全尿湿了。

  虽然很累,但只要群众满意我们就心情舒畅,我们当时提出的口号就是“宁愿自己千辛万苦,也不让百姓一时为难”。因为我们和城市的零售商业不同,我们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动群众入股集资组织起来的,当然要听党的话,按党的指示办事,供销社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供销社人就是要能吃苦耐劳。

  (记者计慧、叶梓根据讲述人口述整理)


“红色背篓”护宝传承群体

安徽省含山县丰华供销合作社主任  刘 帆

传承“背篓精神” 书写“农业梦想”

  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总体不足、农村资金需求难以满足的难题,促进金融与“三农”产业和实体经济融合,今年我们安徽含山县供销合作社与邮政储蓄银行合作,在丰华基层社先行试点,开发创新型金融产品“供销贷”,力求更便捷、更高效、更实惠地服务全县农业规模生产。“供销贷”是以产业经营为基础,以技术服务为支撑,以粮食收购为保障,构建以供销合作社为中心主体的“银行+供销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金融模式。农户通过丰华基层社和银行征信系统的双向筛选后,我们依据其土地流转经营权和生产规模,向邮储银行提出金融服务申请,为每户提供不超过20万元的贷款,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便利。

  “背篓精神”是供销精神文化的符号和标志,它给了我孜孜不倦、奋力拼搏的精神给养,让我找到了思路,找到了发展的方向,找到了价值和使命。“背篓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年轻的供销社人去学习、去体会、去践行。

 

江苏省镇江市供销合作社驻丹阳市珥陵镇新庄村第一副书记 金玉峰

农民哪里有困难  我们就在哪里“使劲”

  2016年,我作为镇江市供销合作社的扶贫干部到丹阳市珥陵镇新庄村任第一副书记。新庄村属于茅山革命老区,扶贫任务重、难度大。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先后为村里协调争取到项目资金145万元,建立了新庄村便民服务中心,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创造了便利。丹阳市艾米农产品有限公司是当地最大的粮食加工厂,为了扩建升级该公司,我带领村集体流转了20亩土地,不仅扩建了厂房,还升级了配套仓储设施。如今艾米农产品有限公司日加工大米300吨,拥有规范化的仓储设施,可储存粮食17000吨。

  在挂职扶贫的这段时间里,是供销社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撑着我,是不怕苦不怕累的“背篓精神”鼓舞着我。供销合作社是为“三农”服务的组织,作为供销合作社的扶贫干部就该做到,农民哪里有困难,我们就在哪里“使劲”。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才能不辜负老一辈“供销人”的成绩,才能让供销合作社的招牌更加靓丽、更加深入人心。

 

山东省莒南县供销合作社主任 李克进

供销社就是要与农民交朋友

  从2017年9月起,我们莒南县社一直坚持推动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到现在为止,全县共组建了13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农民2476户,土地4532亩。通过把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并入股份合作社的方式,使农民转身成为了股东,享受分红。合作社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务工需求,提供一些工作岗位,从而真正给农民带来好处。

  “背篓精神”是不可替代的力量,激励了我们一代代供销社人努力奋进,使供销合作社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供销社人应该发挥供销社的优势,着眼农业农村发展的难题,扎根“三农”、立足“三农”,与农民交朋友,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围绕农业生产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性服务。

 

内蒙古巴彦淖市临河区干召庙镇供销合作社主任、荣丰商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李海军

只要群众需要  我们就为他们服务

  我是1997年加入到供销合作社系统,一直工作在农资供应服务一线。2003年,我组建了荣丰商贸专业合作社。通过与大型农资经营单位和生产厂家合作,在当地建立了25个镇、村、社三级农资直销连锁店,形成了上联生产厂家和经营单位,下联农户的一体化农资组织供应经营网络,并开设“庄稼医院”,向农户发布农情信息、传授农资商品使用技术。2012年,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占地90多亩的农产品综合市场,采取委托收购和分期直供的办法,为农民解决了“卖难”的问题。

  近几年,供销合作社在不停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功能也不断地增强。在为农服务过程中我们要时刻牢记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始终牢记“背篓精神”,只要农民群众需要,我们就为他们服务,为农民致富提供助力。


浙江省浦江县供销合作社办公室副主任 骆王斌

让更多的人  为供销社点赞

  我进入供销社3年了,现在每天都跟文字打交道,其中,信息宣传是我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一直觉得,宣传的源头是业务,只有业务做好,宣传才有意义。宣传是为了让那些蕴含“扁担精神”和“背篓精神”的供销社人的事迹为大众所知晓,更为了让广大系统干部职工坚定信心,勠力同心实现供销合作社的使命。

  在物资短缺的年代,供销社人克服种种困难,用背篓串联起城乡物资流通。现在,我们不仅要汲取“背篓精神”里不怕苦不怕累、沉下身子踏实苦干的精髓,更要懂得开拓进取,充分运用电商、物流等现代化平台,肩挑农产品流通的责任,扛好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大旗。而我们做宣传的,就要把供销社的工作成效“背”给老百姓看,让供销人的付出,被更多人所熟知!

  (记者李彩琴、叶梓、白琦瑛,实习记者陈玮琇根据护宝传承人口述整理)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